佘山全域旅游探尋“歷史文化之根”
2023-03-02
來源:騰訊網
佘山國家旅游度假區擁有上海陸地唯一的自然山林資源,人文精粹,古跡眾多。
千百年來,無數云間賢才登山感懷,留下了自然曠古的詩章。
攬盡上海千年歷史,傾聽佘山人文故事。
1958年,在松江原辰山塘東岸、廣富林村北,農民們為了改變靠天吃飯的光景,平地開河,疏通著村邊施家浜和辰山塘兩條河道,一方面增加灌溉面積,一方面提高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沒想到,這一鋤頭下去,一個關于上海文明史重要發現逐漸浮出水面。
對于上海歷史,很多人都認為是源于近代。一度也有著“上海無古可考”的謬說。然而,1958年,廣富林村的村民在疏通施家浜和辰山塘河道時發現一堆陶器碎片,成為了發現上海歷史文化源頭的關鍵。1959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在文物普查中發現這一線索,1961年在發現陶器碎片的附近區域進行了考古試掘,發現了兩座良渚文化墓葬以及東周時期的印紋陶等,初步確認廣富林是一處包含良渚文化與周代遺存的古文化遺址。
1999年2005年,上海博物館考古部開始有計劃地勘探和發掘廣富林文化遺址,首次發現了一類新石器時代的晚期文化遺存,這類遺存在環太湖地區是第一次發現,依據考古學定名原則,稱之為“廣富林文化遺存”。廣富林文化遺址上層發現了東周至漢代遺存,出土的建筑材料有大型卯榫繩紋鋪地磚、獸面紋瓦當,另有青銅生產工具等,充分證明廣富林在東周至漢代時期是一處非常重要的大型聚落。
2006年,中外考古專家聚集松江,經過學術研討和實地考察后認為,“廣富林文化遺產”是新發現的文化遺存,是一種新見的考古學文化,可以命名為“廣富林文化”。
2008年至2015年,上海博物館對廣富林文化遺址進行了連續大規模搶救性考古發掘,累計發掘面積60000多平方米,廣富林文化的內涵逐漸豐富,面貌日漸清晰。廣富林文化遺址因此也成為了研究長江下游文明化進程的關鍵遺址?;厮輾v史,1958年廣富林村村民的那一鋤頭,挖出了上海最重要的古文化遺址之一。
廣富林是如何奠定“上海之根”地位的呢。我們來說說廣富林的一些關鍵信息。
首先,廣富林文化遺址是上海發掘面積最大的一處古文化遺址,發現豐富,因此也是我們現階段研究最深入、認識最清晰的一處古文化遺址。
其次,廣富林文化遺址是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晚期考古學文化的命名地。意味著廣富林文化這幾個字就成為了長江下游地區距今4000年左右歷史的代名詞。
第三,廣富林文化是一支分別由來自北方與南方文化在上海融合形成的古代文化,是上海海納百川城市精神的源頭。
第四,上海地區唯二的兩件春秋時期青銅器均出土自廣富林文化遺址。
重要的考古發現還有不少,比如一處占地6000平方米,土方量超20000立方米的由人工堆筑的良渚文化高等級祭壇,進一步顯示了廣富林文化遺址在長江下游區域文明研究中的重要考古價值。
遺址東北部的大片湖泊等,湖泊的沿岸發現了大約1000平方米的棧橋等建筑遺存,基本可以勾勒出廣富林文化時期的生產、生活環境。除了發現崧澤文化時期稻殼和稻米還發現了良渚文化時期的鹿角和豬骨,表明在5000多年前,廣富林的先民已經把豬和鹿作為肉食來源。
如今這些遺存分別陳列在幾個相關的博物館中,廣富林文化遺址里就有廣富林遺址考古博物館和廣富林水下博物館。廣富林水下博物館以“上海之根,海派之源”為主題,沿著歷史發展的脈絡帶領大家在水下古城里沉浸式探索,感受上海從一個原始村落,到廣富林古鎮、華亭縣,再到松江府,直至如今海納百川的上海灘的時空之旅。而廣富林遺址考古博物館則借助一件件廣富林文化遺址考古出土的器物重現文明的曙光。
據參與考古發掘與研究的專家所言,廣富林文化遺址內涵豐富,廣富林文化遺址的發現意義重大,約15萬平方米的農田下不僅埋藏著一部上海古代歷史,也蘊藏中國古代歷史重要碎片。
所以我們可以說“先有松江府,后有上海灘;先有廣富林,后有松江史”,廣富林文化遺址就是“上海歷史文化之根”。
廣富林文化是一個內涵紛呈的地方性文化,雖然它的持續年代僅兩百年左右,但卻非常重要。在空間上,它是連接了長江和黃河早期文明的重要橋梁,在時間上,連接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良渚文化和夏商之際的馬橋文化。
時至今日,廣富林文化遺址內部許多大片土地仍保持著舊時風貌,地面種植著水稻、油菜花等根系較短的種植物,不僅可以保護遺址土地,也可以更好的展示農耕時期獨特的風土人情。這種原生態的展示方式,讓廣富林文化遺址成為上海人民追溯歷史過往,了解這片土地滄海桑田變遷的好去處。該區域還被國務院文物保護委員會確定為不經批準不準開挖的核心保護區,看似平平無奇的農田,卻是廣富林最神秘最具研究價值的珍貴之地。
除了保護,為了讓廣大市民能夠更加直觀地認識廣富林文化,一件件歷經歲月洗禮的文物殘片被復原、展示、重現光輝。在這里順便為大家介紹這些出土的陶瓷器是如何被修復的。常見的陶瓷器修復分為:博物館展覽修復、傳統鋦活、金繕修復、考古修復四種修復類型。這四種修復法各有特點,其中考古修復以運用石膏修補、能夠快速還原,常運用于考古工地,這種修復方法也是廣富林文化遺址在文物修復實踐中所運用的方法。
當然,每一種方法都需要系統的學習和反復的練習。為了讓市民們感受修復文物的樂趣,廣富林文化遺址內富林少年村推出“我在廣富林修文物”的研學營,讓孩子體驗探方尋寶、修復陶瓷器等過程,為市民們揭開文物修復的神秘面紗,感受國風藝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