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旅游文創展現非遺魅力
2023-02-17
來源:呼和浩特日報
2月11日晚,舞劇《昭君》在北京展覽館劇場開啟了2023年度首次演出。劇場大廳,帶有舞劇《昭君》IP的帆布袋與紀念場刊限量銷售,慕名而來的觀眾迎著料峭春寒在銷售臺前排起了長隊,將對舞劇《昭君》的熱情與追捧傾注在周邊文創產品上。
舞劇《昭君》文創產品的出圈,是一次關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實踐。呼市文旅投集團通過完善文創產品的開發與推廣,用中華文化的典雅與精致滿足粉絲需求的同時,促進文化市場發展,面向全國展現了呼和浩特的城市歷史文化魅力。
近年來,呼和浩特市文化創意產業步入快速發展階段,考古盲盒、文創雪糕、SD蒙古娃……文化創意項目頻頻出圈,其備受關注的現象背后,既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豐富成果,也反映出地方品牌的傳播力、影響力和感召力在不斷增強。
近日,自治區政府發布《內蒙古自治區2023年堅持穩中快進穩中優進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政策清單》(以下簡稱《政策清單》),推出多項措施支持旅游產業提質提效。《政策清單》提出,安排4000萬元文旅商品傳承創新專項資金,支持“內蒙古禮物”文化旅游商品實體店、文化旅游商品開發、沉浸式演藝等項目,推動文化旅游商品傳承創新。
在政策加持下,呼和浩特市文創領域有了較大幅度發展,開始在產品體系、綜合效益、開發能力等方面實現提升。越來越多的文化企業立足自身文化內涵,以創新為手段,將帶有自身文化特色的元素融入新研發的文創產品之中。
1月28日,由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廣電局主辦的“敕勒川伴手禮”獲獎產品展正式開展,共有40多家文旅企業參加了展覽,文創展亮點紛呈,100多種、1000多款的文創產品、非遺產品生動地展現出呼和浩特文化和非遺的魅力。
為促進文化創意產業與旅游、商貿深度融合發展,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廣電局已連續兩年舉辦了“敕勒川伴手禮”“敕勒川文創設計”公益評選,2022年度全市40多家企業、設計機構積極報名參加,經過專家評選、網絡公示等各個環節,評選出金獎產品20件,銀獎30件,優秀獎68件。
“‘伴手禮’是一個地區展示城市形象的旅游商品、文化紀念品。北京、上海、廈門等城市經常開展‘伴手禮’評選和推介活動,我市連續2年舉辦‘敕勒川伴手禮’公益評選活動,就是要弘揚敕勒川文化、為樹立城市精神提供形象符號,全面賦能企業文化,打造全方位、多角度的文創賦能產品合作模式,推動呼和浩特文創產業高質量發展。”呼和浩特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化旅游廣電局黨組書記蘭毅說:“我們希望能有效激活文創市場、以文創賦能文化旅游產業,推動文旅企業發展,引導全市文旅企業從‘青城文脈’中尋找創意靈感、從‘黃河灣、敕勒川’找到產業產品標識符號,‘把城市精神樹起來’,把‘亮麗敕勒川,精彩黃河灣’文脈體現在文創產品上。”
1月17日,2023呼和浩特冰雪節在大黑河軍事公園開幕,呼市文旅投集團塞上風公司攜大青山紅色文化公園文創中心為本屆冰雪節帶來了榮獲“內蒙古禮物”稱號的文創產品,有崢嶸茶具系列、榮獲“敕勒川伴手禮”稱號的“八路軍手機支架”、紅色紀念充電筆記本、絲巾套裝、特色文創擺件富貴唐馬、布里托陶瓷大象,還有“兔年”主題文創產品“兔子兵”、國潮兔手機掛飾、趴趴兔小夜燈、DIY燈籠等百余種精品文創產品,滿足不同游客需求,為五湖四海的朋友們送去了來自塞北青城的冰雪禮物,成為冰雪節的一大熱點。
在“敕勒川伴手禮”獲獎產品展上的每一個參展作品也都立足呼和浩特地域文化特色,通過整合創新創意要素,以開闊的視野,展現出了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體現了“文旅產業鬧新春”的特色。其中展出的文創悅禮、青城美味、生活文創、非遺文創、創意設計等文創物件是“敕勒川伴手禮”獲獎的部分產品,產品定位貼近生活、接近市場,體現了“有特色、有創意,小而精、小而美,易攜帶、價位低、很實用”的特點,是市民和游客喜歡的小禮物、小商品,讓文創回源生產生活,為文創企業全方位發展賦能、添彩。
“我們從2020年開始與內蒙古博物院的多位歷史專家學者進行了研討,從眾多的內蒙古精品文物當中篩選出了將近五十多件文物,針對這五十多件文物,我們和多位設計師聯合創作開發,將傳統的文物文創器型,融入了現在年輕人非常喜歡的‘國潮’理念,最后以精品文創的形式展現出來。”呼和浩特市索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寶日娜介紹:“像這款產品叫福佑首虎鑰匙扣,它的設計靈感來源于我區出土的鄂爾多斯式青銅器,我們增加了傳統的云紋設計在其中,并且在配色中融入國潮元素,非常符合現在年輕人喜歡的潮流風尚。這個系列我們還做了書簽、胸針等一系列的文物文創,很受歡迎。”
“尚親河”是此次“敕勒川伴手禮”金獎獲得者,緊緊圍繞“農企合作”的經營思路,內蒙古尚陽農林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將清水河縣“國家地理商標標志”的產品作為鄉村振興和發展縣域經濟的總抓手,以“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為經營宗旨,近年來,公司合作了近1000戶果農的果園,用工近200人涉及150戶,使他們在家門口就業,在田間地頭銷售農副產品,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董事長劉勇平說:“我們同時啟動建設‘海紅果小鎮’鄉村旅游休閑體系,通過采摘、游玩、農家樂、親子教育、杏花節、果樹認購、燈光秀、花海、福文化、黃河文化、民宿(窯洞文化)、歌舞《探清水河》、實景劇《君子津》、選秀海紅公主、海紅果品鑒節等載體和手段為村集體及農民增加收入,壯大集體及村民經濟。”
文創與其他產業的融合就是相互賦能,對于文創來說,可以賦予產品文化和產業的雙重價值,實現文創產業化、品牌化、體系化,促進文創產業發展。而文創的融合開發,可以豐富文創產品的內容和數量,推動文創產業內容更加豐富,不斷為文創產業發展創造文化消費新熱點和增長新動力。
目前許多文創企業都在不斷探索文創產業與其他領域的融合發展。此次參加“敕勒川伴手禮”作品展的40多家企業、商會就發起倡議:把城市精神立起來,要善于利用“青城文脈”研發文創產品;把文博場館用起來,要積極讓“文創產品”走進文博場館;把旅游景區串起來,要讓“文創產品”為景區增加新時代鮮活的商品色彩;把“六大產業集群”做大做強,要用“文化的力量”為之賦能;愛青城、向未來,建設文明城市,要用“企業的力量”推動時代車輪。
“像將軍衙署、白塔、大召等很多文物遺址都可以變成文創產品,目前我們開發還不夠,很多設計還沒有變成產品,很多文物也都可以變成文創產品,利用本土城市文脈挖掘的文創產品還比較缺乏。文創產品走進博物館也應該形成一個模式,留住設計人才也是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研究室特約研究員宋和平認為,“文創產品要在挖掘自身文化內涵的基礎上,打造既讓消費者滿意,又有自己獨特招牌的文創產品,才能真正讓文化‘活’起來、火起來。”
蘭毅也表示,全市的文創企業一定要堅持市場導向和市場化思維,把文創產品做得更加新穎實用,下一步我們將引導全市文創企業圍繞市場創造出更多具有內蒙古文化特點的文創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