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丘縣著力打造鄉村旅游示范村
2023-01-17
來源:中國農網
小小的屋頂,有一個小小的天窗。透過天窗,在陽光燦爛的白日,朵朵白云隨風飄動;在月明風高的夜晚,漫天星光帶來些許愜意。
一個浪漫的地方由此得名——云朵驛站。
靈丘縣紅石塄鄉,打造了包括云朵驛站在內、占地5000平方米的龍渠溝民宿集群區,成為靈丘縣紅石塄鄉確保易地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融入、可致富”,奮筆書寫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后半篇文章”中的精美一頁。
山腳下河畔邊,石砌的臺階、泛光的柏油街巷處處洋溢著現代化的氣息,一排排嶄新的觀景式住宅樓別致雅趣。
“我們沒搬遷以前啊,村子路上刮起來的黃土能把人都染黃,人和土一個顏色,連周邊的樹都是灰的。”邊臺村王興仲對沒有搬遷前的環境記憶深刻。
易地搬遷短短幾年時間,紅石塄鄉村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20年,靈丘縣紅石塄鄉龍渠溝社區入選國家發改委易地搬遷主管部門擇優遴選的一批全國“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典型案例,“十三五”美麗搬遷安置區。
多年來,紅石塄鄉把“搬遷后扶”作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重中之重,通過發展特優產業,真正讓搬遷群眾生產有門路,生活有質量,融入新環境,過上好日子。
做強有機種植,壯大“一村一品”。按照規模化生產、區域化布局、產業化經營的要求,紅石塄鄉推進全域有機旱作農業優質化、品牌化、效益化發展,壯大“一村一品”。目前,共栽植有機蜜脆蘋果300畝、有機蟠桃60畝、有機中藥材500畝、有機玉米500畝、有機雜糧1900畝、金銀花50畝、有機西紅柿大棚6個。
培養特色養殖,穩步帶動增收,依托優美的自然環境全域有機示范區優勢,紅石塄鄉龍渠溝社區大力發展有機種植、養殖業。2017年9月開工建設集加工、銷售、觀賞為一體的萬鑫特色水產養殖基地,積極建設現代漁業工廠化養殖示范區、淡水魚類科普教育展示館、魚佳匯餐飲服務區。項目正式投產后年產各類魚300余噸,企業實現利潤600萬元。邊氏蜜蜂養殖項目穩步帶動邊臺56戶128人脫貧戶增收,村集體年收入增加7-10萬元。
1994年,王春回村擔任村支書。當時,車河村還是一片荒山禿嶺,屬于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一個貧困村,在他的記憶中,這里“光禿禿的山上破爛的房,窮苦的人兒走外鄉”。
改變生態環境,成為王春帶領班子工作的發力點。
“每年我都去縣林業局要樹苗,難的時候,帶著人去附近行道樹上掰回半尺長的楊樹枝,插在水澆地里育苗,第三年就能長到酒盅粗細,然后再移栽到河灘、荒丘。”想起當年一門心思搞綠化的經歷,王春感慨頗多。
“認準的事就要堅持,有些看似做不成的事,是憑著堅定的理想信念做成的。”王春加重語氣說。功夫不負有心人。2013年,車河村迎來機遇,當時縣里以唐河大峽谷自然風光、北魏歷史文化及有機社區農業為構架,進行鄉村近遠期規劃與建設,車河村成為規劃中的“主角”之一。
作為紅石塄鄉最早的改革試點村,車河村實施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引入工商資本,采取“村莊改造 有機農業 生態旅游”模式,將村里的山、水、林、田、河“入股”合作社,展開村企合作。
為保障農戶在村企合作中的利益,村民先將1100余畝承包地的經營權流轉給合作社,合作社再將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給開發公司。按照合同約定,開發公司前3年每畝每年支付社員土地流轉金500元,此后每隔3年遞增5%。2015年,車河村實現了整村脫貧。
在如今的車河村,一座座石墻青瓦的家庭民宿錯落有致地排布在青山綠水間,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開始以公司員工的身份上下班,全村人均純收入由2013年的不足2300元,增長至2021年的22500元,翻了近10倍。
在王春帶領下,車河村發生的變化成為紅石塄鄉近年來探索“生態立鄉”的生動縮影。紅石塄鄉的蛻變,正帶動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鄉村振興的大軍。
最近,身為紅石塄鄉副鄉長的郭敏正集中精力搜集此地的文化典故。她意識到,該鄉地處太行山深處,獨具特色的山水田園風貌吸引了鄰近省市游客的關注,越來越多人來此游玩,旅游熱度不斷升溫。
“我們鄉旅游資源豐富,我要做的就是把鄉村的文化和美展示出來。”郭敏對鄉里的上沿河村和下沿河村如數家珍:兩村地處唐河大峽谷沿岸,每逢盛夏,清爽宜人,前來避暑的游客越來越多。
她發現,游客多了,需求也在增多,而山村餐飲、娛樂條件比較欠缺。鄉親們一時也沒適應這一情況,有些無所適從,“大伙兒務農是把好手,但要讓村民去抓商機,轉變觀念開門迎客,靠鄉村旅游增收,不是件容易事”。
今年夏天,學過旅游管理的郭敏開始發揮專長,鼓勵村民適應新變化。她和鄉里的90后組宣員李亞姍組隊,變身“賣貨郎”,自掏腰包從縣城購買了零食、玩具,教村民如何賣貨掙錢。
令鄉親們驚訝的是,這些東西很快銷售一空,以至于后續幾天,縣城店鋪里的塑料水槍等玩具,都被郭敏和李亞姍買光了。
旺盛的消費需求令村民們信心大增,他們在鄉干部的幫助下,紛紛將山林野菜、自制煎餅、煮好的茶葉蛋擺到了村口,頗受游客喜愛。郭敏和李亞姍則“退居幕后”,維護秩序,幫助溝通。嘗到甜頭的村民,堅定了靠旅游經濟增收的信心。
“眼下鄉里的頭等大事,就是讓村民過上增收致富的好日子。”紅石塄鄉黨委書記燕文星介紹,當前全鄉正在以“生態立鄉、有機富鄉、旅游興鄉”為發展目標,對近9000畝耕地實施有機肥料補助,努力打造全域有機農業示范區。
目前,紅石塄鄉已有30個產品獲得有機認證,連續4年獲得“中國有機產業發展示范鄉”認證,連續舉辦9屆車河國際有機農業論壇。
家鄉面貌的改善,吸引了外出年輕人返鄉,他們帶頭做起漂流、餐飲,建起一批獨具生態特色的品牌民宿。車河村由此入選全國鄉村旅游示范村,上北泉、車河兩村被評為山西省首批AAA級鄉村旅游示范村。
紅石塄鄉一班人的努力,不僅獲得了村民的認可,該鄉還連續3屆被中央文明辦評為全國文明村鎮。今年8月,紅石塄鄉黨委獲得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稱號。
眼下,王春正干勁滿滿,與班子成員規劃了車河村今后的發展路子:把高科技引到田間地頭,讓鄉村多產糧、產好糧,同時發展旅游產業,吸引更多年輕人才回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