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在线观看国产精选视频内容-91麻豆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麻豆国产av

麻豆人妻随时随地观看-麻豆国产精品-麻豆入口

商南建成鄉村旅游“生態茶城”

2022-12-01

來源:農民日報

走進陜西省商南縣,一眼望去,山山嶺嶺間,茶在林中,林在茶中,一條條弧形的綠色“腰帶”,將起伏的山頭纏繞得嚴嚴實實。當地村民感嘆:幾十年來,荒山變茶山,茶葉富群眾!

六十年探索,六十年堅持,茶葉在商南縣生根發芽,衍生出了中國西部最北端的“茶葉之鄉”。

山上種茶,農閑務工,既解決糧經爭地矛盾,又增加了農民多重收益。這是一條創新路、生態路,更是一條高質量發展的崛起之路。

說起商南縣的茶葉,總是繞不開一個人——張淑珍。

“一生只做一件事。”接任商南縣茶葉聯營公司經理的劉寶柱,對86歲的張淑珍豎起大拇指,“有她一生的奉獻,才有了商南今天的茶葉。”

1961年,畢業于西北農學院的張淑珍,毅然放棄去省城工作的機會,主動申請前往最困難的地方。商南林業站,成了她離開大城市,開啟農村生活的第一站。

如何發展經濟作物,帶領農民增收致富?1962年,張淑珍開始種茶試驗。7次移種,6次失敗,爬起來跌倒,跌倒了再爬起來,青春與一次又一次挫折碰撞。

經過8年的反復試驗,張淑珍收獲了3斤8兩茶葉。這小小的成功讓倔強的張淑珍增添了信心。直到1976年,商南縣茶園面積達到了2.7萬畝。年復一年,商南縣的荒山減退,綠意遞增。

減荒增綠,茶林共植,一片葉子富裕一座城。六十年發展歷史,由一粒籽,一棵苗,到滿山茶,推動生態文明在商南縣得到生動實踐。

興茶植綠,促農增收,種植規模是基礎,科學技術是關鍵,建立聯農帶農機制是重中之重。從單打獨斗到報團取暖,商南縣現有省級茶葉龍頭企業4家,市級龍頭企業4家,茶葉專業合作社90個,茶葉初制加工廠200余個,茶葉種植大戶6200戶,遍布全縣10個鎮辦108個行政村12個社區,實現了“人均一畝茶”,茶農人均增收5000元,形成了“公司 基地 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格局。

商南縣堅持把茶產業作為農業首位產業來抓,按照規模、品質、品牌“三提升”,旅游、康養、加工“三延伸”的發展思路,持續加強商南茶生產、營銷、科研、文化等體系建設,著力構建產業集群,不斷提升畝均效益,精心打造知名品牌,積極推進茶旅融合,推動全縣茶產業發展總體水平明顯提升、質量安全更加鞏固、產業鏈條更加完整、業態功能更加豐富、融合發展更加緊密,建成形成區域聞名的“生態茶城”。

“茶產業已成為商南縣產業脫貧的支柱產業、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真正實現了‘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讓‘小小一片葉子,富裕一方百姓。’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貢獻了重要力量。”商南縣鄉村振興局局長田培訓說。

事物總是在不斷發展中變化,商南茶葉也不例外,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讓商南茶走在了全省前列。

騰籠換鳥,淘汰有性系茶籽點種,推廣無性系良種插枝育苗,依靠科學技術實現茶葉品種、產量、質量同步提升。

“在苗木培育上,我們建成了全省最大、最先進的自動化、智能化、穴盤育苗基地。”商南縣沁園春茶葉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超說,“公司持續引進新品種進行實驗,在已有的30多個品種中優選龍井、黃茶、白茶等良種,實現苗木本地化,供應全縣甚至全市。”

品種更新換代,茶農受益頗多:無性系良種茶葉抗病蟲害性能強,成活率高,發芽時間統一,葉片大小一致,品質和產量都高于傳統茶葉,每畝效益可達1萬元以上。

據了解,截至目前,商南縣共建茶園25.5萬畝,其中豐產茶園16萬畝、可采摘茶園20萬畝、無性系良種茶園6萬畝、有機認證茶園3.2萬畝,年產茶葉8000噸,產值達12億元。

科技賦能,茶產業升級換代。商南縣全面加強與中國茶葉學會、中國茶葉研究所的戰略合作,建立完善政府、科研機構、企業協同創新機制,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注重提升技術骨干的技能,引進一批專業技術人才,進一步強化科技人才保障。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商南縣推進工藝創新和產品創新,健全以需求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一體化創新機制,設立“商南茶葉實驗室”,研發生產茶飲料、保健茶、茶食品、茶多酚等深加工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延伸產業鏈條。

“如果民營企業缺乏創新,就沒有市場競爭力。我們在不斷研發新產業(48.040, -1.12, -2.28%),持續提升茶葉加工新工藝,讓產品質量更高更好。”商洛市科技特派員、商南縣決咨委委員的王超說。

好生態種出好茶葉。商南縣實施綠色防控、化肥減量增效行動,強化茶園生產管理,加強“兩品一標”認證,打造了一批有機生態、休閑觀光的智慧茶園。在提高質量上,完善標準體系,強化茶葉企業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推動“從茶園到茶杯”全程溯源。

“商南茶香氣濃郁、滋味鮮醇、經久耐泡、有益物質豐富,贏得了消費者的廣泛贊譽。”商南縣茶葉發展中心主任陳耀說。

據了解,商南現有綠茶、紅茶、烏龍茶、茯磚茶、工藝白茶五大類二十多種茶產品,以“商南泉茗”“商南仙茗”“秦園黃茶”“商南白茶”“商南龍井43”等為代表的綠茶和以“雙山”“秦園春”“秦嶺紅”為代表的紅茶,連續多年榮獲全國“國飲杯”“中茶杯”名優茶評比特等獎和一等獎,品牌價值為4.44億元。

商南因茶而名,茶葉疊加在文旅康養元素中魅力無窮,張力無限。

在富水觀看《闖王寨傳奇》離不開茶;游試馬現代農業園區,坐在亭臺俯視清泉流水,仰望藍天白云,一縷飄著茶香的熱氣與霧靄冉冉升空......

近年來,商南縣積極培育鏈主企業,不斷壯大產業集群,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組織形式和線上線下(31.740, 1.15, 3.76%)共融共享等新型生產經營模式,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深度挖掘“秦漢積淀”“明清古跡”“茶馬古道”和“革命老區”等文化資源,以張淑珍“南茶北移”先進事跡為索引,創作“商南茶歌”,傳承茶葉創業及養生文化劇目,進行傳唱和展演,講好商南茶葉故事。

以文化人,以茶興業,以旅強基。商南縣緊扣打造“康養慢城”目標,在城關、富水、試馬、金絲峽等地建設康養度假區。并將茶產業與國家全域旅游示范縣創建有機結合,以金絲峽AAAAA級景區為中心,打造多條集生態休閑、旅游觀光、文化傳承、研學實踐等多功能旅游線路,開發“茶旅+民宿”“茶旅+研學”“茶旅+康養”等茶文旅融合新業態。

在政策扶持上,商南縣高度重視生態茶城建設,縣財政每年列支2000萬元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縣政府每年整合涉農項目資金投入茶葉產業3000萬元等,用于扶持品牌培育、宣傳推介、電商營銷、生態茶園、精深加工、茶旅融合等方面,并吸收社會資本投入產業發展。

“一片茶園一片林,綠色生態屏障在茶林互補中相得益彰,增加了空氣濕度,形成了適宜植物生長的‘小氣候’。”劉保柱說,“如今,商南許多茶園,已成為‘網紅’打卡地,帶動了餐飲、民宿、娛樂等服務行業蓬勃發展,吸引了來自各地的游客觀光休閑。”

融合發展,生態茶城走出特色路。商南縣在茶產業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走綠色、健康、高效之路,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動全縣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張藍圖繪到底,靈秀商南展新顏。通過“茶產業鏈主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產業發展模式,把群眾牢牢地鑲嵌在產業鏈條上,引導從業者參與基地建設、生產加工、產品研發、產品銷售等茶產業鏈各個環節,全縣有5萬余人從事茶葉生產、加工和營銷,人均增收5000元,茶產業富民增收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實現了企業盈利、農戶增收、社會發展的多贏局面。

“酒香也怕巷子深。商南縣雖然是茶葉優生區,但目前品牌繁雜,形不成‘拳頭’效應,我們正在申請一個區域公用品牌,以茶為媒,擴大對外開放的窗口,提升商南茶的市場占有率。”陳耀表示。


其他文章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