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南潯農文旅融合加速鄉村振興發展
2022-11-17
來源:中國新聞網
春種夏長,秋收冬藏,又是一年豐收之際,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箍桶兜村的萬畝良田一片豐收景象,“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今年6月開始,村里的游客基本沒有間斷,今天還有客人來稻田里體驗野炊、吃小火鍋。”箍桶兜村村委會主任謝明杰告訴中新網記者,從6、7月份的小龍蝦季到8、9月份的農事體驗再到10、11月份的戶外野炊露營,2022年,該村農文旅活動頗受市場歡迎。
浙江共同富裕道路上,鄉村振興是道必答題。
杭嘉湖平原上,南潯是重要的糧食生產功能區,箍桶兜村如何實現一地多收,既壯大集體“家底子”、又鼓起村民“錢袋子”?
探索“公司 基地 合作社 農戶”的“稻蝦輪作”模式,謝明杰介紹,通過調整土地種養殖結構,箍桶兜村由單純的水稻種植升級為稻蝦綜合種養,可在確保產糧的基礎上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2021年箍桶兜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35萬元,其中經營性收入超80萬元。
“每年11月到來年6月,村里萬畝田地都處于空窗期。”謝明杰對記者算了一筆賬:以一畝田為例,單純種水稻每年產值1200元左右,扣除人工、肥料、農藥等支出,收益所剩無幾;實行“稻蝦輪作”后,小龍蝦按2022年市場價產值可達7000元左右,潯稻米4000元左右。
“以前種植水稻效益不高,大片農田拋荒,無人種糧。現在大不相同了,農田都是搶著要。”湖州南潯潯稻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黃建新說,眼下企業還在基地試養10畝“太湖一號”沼蝦,畝均效益可達4000元左右。
稻田為沼蝦提供天然的餌料和棲息地,既生態環保,又是一畝多收,來年又將如何發力?黃建新說,基地準備把沼蝦養殖面積擴大到100畝左右,“將可利用的水渠都用起來,在不影響糧食產量的前提下,還可以嘗試‘稻 甲魚’‘稻 青蝦’等新的種養模式。”
“蝦稻輪作”的模式,正為傳統農業注入新活力。眼下在雙林鎮,以箍桶兜村的潯稻萬畝稻蝦綜合種養示范基地為中心,已輻射帶動1.8萬畝農田,示范帶動周邊10多個行政村,超200戶農戶畝均增收3000元以上。
鄉間沃野處處新景,鄉村未來發展方向已明。
作為實體經濟血脈,金融又將如何助力?雙林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沈曉良介紹,通過銀企合作,當地還把“金融活水”引向田間地頭,使之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以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為目標,2022年,工商銀行南潯支行為雙林鎮授信額度3億元,用于建設稻蝦生態種養園、現代漁業養殖園和湖羊生態養殖園等,目前已發放2.4億元,主要用于土地流轉租金費用,及土地流轉后農業設施提升的工程費用支出。
“我們正計劃流轉土地引進高效數字化農業技術,探索‘小田變大田’的土地利用新路徑,營造企業、農戶、村集體‘互助互利,共同富裕’的多贏局面。”林雙鎮便民服務中心主任曹凱凱說。
好風景開辟新“錢途”。《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總體要求中提出,要“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把“拓展鄉村特色產業、優化鄉村休閑旅游業”作為重點任務。
乘著農文旅融合發展東風,雙林鎮又琢磨起新“玩法”:箍桶兜村開辟100畝土地建設稻蝦主題公園,搭起觀景平臺,建好垂釣區、野炊長廊、水上樂園等。如今,“龍蝦休閑趣味垂釣 特色農莊”已成為該村旅游新亮點,2022年“五一”期間接待游客3萬余人次。
從負債109萬元的集體經濟薄弱村,蝶變成如今的南潯區經營示范村,雙林鎮后壩村引進集農事體驗、文化教育、素質拓展等功能于一體的后壩營地項目,2021年村集體經濟總收入287萬元,經營性收入81萬元。
“營地項目聚焦青少年素質拓展與研學主題,實行‘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 村民 工商資本 政策支持’‘四位一體’經營模式,其中村民年投資收益不低于10%。”后壩村黨總支書記王香林介紹,2022年營地營業收入預計可達360萬元,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90萬元。
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在湖州南潯,農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正激活一池池“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