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鄉村旅游盡顯田園風光
2022-07-08
來源:中國旅游新聞網
河曲彎彎,峰回路轉,古窯林立,葡萄成片……站在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郝家窯村的黃河觀景平臺上遠眺,一派田園風光盡收眼底。多年來,該村依托當地特產“托縣紅葡萄”,創新“黨建 ”模式,開農家樂、辦美食節,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村民錢袋兒鼓了、心勁兒足了,日子越過越紅火。
郝家窯村種植葡萄已有200多年歷史,家家戶戶都會種葡萄。這里的葡萄皮薄、肉厚、味甜,當地人稱之為“托縣紅葡萄”。以前,受限于氣候、交通等因素,村里晴天黃土漫天,雨天泥濘不堪,葡萄常常爛在地里,變不成錢,村民的日子過得苦巴巴,村集體經濟十分薄弱。
22年前,長年在外務工的青年郝爭平回到家鄉,當選郝家窯村黨支部書記。他向所有人承諾,要為大家鋪就一條“宜居、宜業、宜游”的綠色發展道路。
起初,郝爭平所在的黨支部召開支部會議,探討利用黃河風情和葡萄產業發展農家樂,但村民們都婉拒了。在他們看來,雨一來,水一漲,就什么都沒有了。
“我也是村里的一員,我來干。”2005年,郝爭平的妻子蘆三美蓉率先鑿了窯洞,辦起了村里的第一家農家樂,將農家菜和葡萄端上餐桌。適逢托克托縣委、縣政府決定讓郝家窯村大力發展餐飲業和鄉村旅游業,農家樂的生意十分紅火。“那時候,平均每天要接待40多桌,中午的場還沒結束,下午的客人就來預訂了。”
2008年,神泉生態旅游風景區落戶郝家窯村,越來越多的游客走進這個藏在深閨的“桃花源”。有了蘆三美蓉創辦農家樂的成功經驗,很多村民也開始著手開辦農家樂。
在郝家窯村西側的柏油路旁,自種自養的“二虎農家樂”出了名,他家的黃河鯉魚、炸油糕、背鍋烙餅備受游客歡迎。退休的老支書秦建民回憶:“以前我們只靠種地,投資大、回錢慢,別的想都不敢想,能吃飽就很幸福。2008年,我們在黨支部的號召下開始經營農家樂,搞起了餐飲,日子越來越紅火。”
秦建民的妻子任秀清擅長燉魚,是托縣燉魚市級非遺傳承人。2018年,郝家窯村黨支部舉辦了首屆黃河旅游文化開河魚節,任秀清憑借嫻熟的技藝,奪得燉魚大賽第一名。“多虧了黨支部,不僅成立了旅游餐飲協會,對農家樂進行星級評定,統一了餐飲標準和價格,還定期對我們進行培訓,并策劃了開河魚節,豐富了我們的文化生活。”任秀清說。
在秦建民看來,開農家樂搞餐飲這一步走對了。“以前大家住土房房,四口人才收入1萬元。如今,村里家家都有存款,也都能在縣里買得起房,很多事兒都敢想敢干了。”
近年來,郝家窯村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生活富裕、治理有效”的總要求,以黃河民風民俗為中心,凝心聚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黨支部班子成員和黨員帶動發展庭院經濟,家家房前屋后種植葡萄、辣椒等。在郝家窯村34名黨員中,就有9名黨員帶頭開辦農家樂,12名黨員帶頭成立合作社,開辟葡萄采摘園,示范種植奧古斯特、火焰無核、維多利亞、小紅皮等新品種葡萄。
如今,郝家窯村的葡萄已從10年前的每斤1.5元提升到每斤10元,葡萄種植由原來的1500畝增加至3000畝,人均收入也由原來的5839元增加到28600元。光葡萄采摘一項,全村年收入就達2000多萬元。村民無需外出推銷,靠游客采摘便能銷售一空。村風村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徹底扭轉了村民出行難、村集體經濟零收入的局面。
嘗到了葡萄產業的甜頭,村黨支部還投資建設了“黃河濕地民俗館”,將村民用過的石磨、碾子、犁頭等搬了進去,村民茶余飯后可以在這里憶苦思甜、展望未來,游客也可以前來參觀。此外,村里還建起了綜合服務大廳、文化室、黃河神韻廣場、百貨超市等。
“未來,我們將持續深耕黃河文化,盤活現有資源,為美麗鄉村聚人氣,為廣大游客謀福利。”郝家窯村黨支部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