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旅游綠皮書》:盤點2019年中國旅游發展十大熱點
2020-04-22
來源:文旅中國、中國經濟網
2020年4月2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在線發布了《旅游綠皮書:2019~2020年中國旅游發展分析與預測》。綠皮書發布了2019年中國旅游發展十大熱點問題。
熱點一:國家公園建設制度化體系化
2019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標志著我國國家公園建設進一步制度化和體系化,對于我國珍貴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的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指導意見》進一步細化國家公園建設方案,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進入實施階段,我國國家公園體系初步完成主體架構搭建。
熱點二:新時代紅色旅游綻放新光芒
近年來,紅色旅游逐步增溫,熱度不斷攀升,實現較快發展。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紅色旅游深受市場歡迎。紅色旅游是文化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托革命文物等紅色資源,推出更多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旅游項目,豐富紅色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提升紅色旅游的服務質量,是我們繼續努力的方向。
熱點三:全域旅游首批示范區驗收通過
2019年初,“發展全域旅游,壯大旅游產業”寫入政府工作報告;3月,文化和旅游部制定《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驗收、認定和管理實施辦法(試行)》和《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驗收標準(試行)》;3月至7月,文化和旅游部開展了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驗收認定工作;5月,96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入圍名單公布;9月,首批71家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通過驗收。自2015年全域旅游提出以來,以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通過驗收為標志,全域旅游的理念日漸清晰,完善、可操作的工作體系初步形成。
熱點四:夜游活動豐富滿足多樣需求
2019年,從年初的“故宮上元夜”開始,各式各樣的景區夜游活動成為普遍關注的熱門話題。率先推動夜間經濟的杭州市,其夜間娛樂、夜間餐飲、夜間文化體驗等一系列產品帶動了整個區域的夜間經濟市場,形成“杭州不夜城”的景象,在拉動旅游經濟并促進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發展方面,成為夜間經濟的典范。夜間經濟與文化旅游的融合發展,是我國進入工業化后期,社會形態由生產型社會向消費型社會轉型時期的特有產物,它既是這一社會發展時期的經濟成果體現,也是休閑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熱點五:行業法規出臺劍指在線亂象
2019年初,有媒體記者通過調查反映,各種網絡消費平臺基于“越是老顧客,用戶黏性和消費慣性越大,對價格的敏感度和比較傾向越低”的判斷,采取定價歧視的方法,給老顧客價格更高。針對在線預定平臺的問題,文化和旅游部出臺了《在線旅游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規定(征求意見稿)》,公開向社會各界征求意見,整頓價格歧視、虛假預訂、不合理低價游、信用監管等。互聯網時代,對于數據的應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大數據既帶來了生產技術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對監管提出了新的要求。
熱點六:A級景區摘牌倒逼轉型提升
2019年景區整改提質行動中,全國復核A級旅游景區5000多家,1186家景區受到處理,405家受到取消等級處理。隨著經濟總體換擋,傳統支撐景區行業增長的紅利,包括低成本勞動力的紅利、市場整體增長的紅利、宏觀經濟高速增長形成的支撐紅利,均在逐步減弱甚至消散。而高速增長期給景區行業帶來的后遺癥仍困擾整個行業,一些景區呈現出投資粗略、運維粗放、服務松懈、產品老化、市場對應不足,甚至過度多元化、過度商業化、過度使用杠桿等問題。在此情形下,景區行業有待通過轉型,調整發展模式,提升產品品質,樹立核心競爭力。
熱點七:旅游企業跨界發展全球布局
2019年,一些知名旅游企業積極向外拓展戰略合作關系,或是借助資本向縱深布局。跨國性布局合作成為企業發展的一種潮流。全球變局之下,旅游企業的跨國合作和戰略并購并未受明顯影響,呈現出一些新特征。
熱點八:大興機場啟用促進格局變化
2019年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投入運營。大興國際機場的投運,短期內就連接了全球175個國家和地區的1150個目的地,顯著提升了中國與世界、特別是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及地區的通達性。隨著大興機場的投入運營,北京一南一北雙樞紐的格局正式形成,增強了北京國際交通樞紐的能力,推動了京津冀世界級機場群的提升發展。此外,大興機場地跨北京、河北,輻射天津,連接北京中心城區與雄安新區,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熱點九:南極旅游相關要求更加具體
2019年9月10日,自然資源部發布《赴南極長城站開展旅游活動申請指南(試行)》,明確了擬申請赴南極長城站開展旅游企業的開辦流程,規范了站區旅游活動,并要求各旅游企業切實加強對赴南極長城站的游客的環保專題教育,切實遵守南極環境保護和動植物保護的相關要求。這是對南極活動中涉及的旅游活動的專項規范和引導,為旅游企業和游客赴南極旅游提供了制度基礎。以南極旅游為代表的極地旅游、太空旅游、深海探險、高山探險等極限旅游有望步入新的規范性發展階段。
熱點十:玻璃棧道叫停帶來監管啟示
2019年,多個景區玻璃棧道被叫停。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各種玻璃棧道、玻璃棧橋、玻璃水滑道已達2300多條。由于偶發事故的警示、潛在風險的隱憂、準入門檻的缺失、評估標準的真空等,越來越多的省份出臺了暫停現有項目、清查危險項目、不準新建同類項目等政令,使很多景區談“玻”色變、望“玻”興嘆。確保公共安全,是旅游景區的底線。“叫停”會避免繼續跟進者的投資浪費,也讓景區經營者更加感知政府“安全一票否決”的決心。
撰稿人宋瑞等指出,由于此次疫情的復雜性,對其旅游影響需全面分析,理性看待,尤其要關注以下六個問題。
一是關注疫情對旅游業的長期影響。
關于此次疫情對旅游業的影響,目前人們的關注點主要在當期影響和短期影響,對長期影響尚未有足夠重視。要關注此次疫情在未來數年內,對世界經濟格局、全球旅游格局、我國旅游地位、旅游業發展模式等的長期影響,并在“十四五”規劃中做出相應的規劃,做出科學應對乃至積極引導。
二是關注疫情對旅游業內在結構的影響。
除關注疫情對旅游業的總體影響外,也要關注其對旅游業內在結構造成的沖擊。在這方面,要特別關注兩個問題。一是就不同細分行業而言,此次疫情的影響大小、市場恢復的時間早晚等有所不同。相對而言,航空業(尤其是國際航空)、郵輪業、以傳統團隊業務為主的旅行社業等受損可能最為嚴重。在制定相關政策和市場振興計劃時,應加以區別對待。二是就旅游業的產業鏈條而言,要警惕可能出現的產業鏈震蕩,關注某些領域可能出現的兼并收購、行業洗牌或投資爛尾;要平衡好“不可抗力”情境下退訂背后的法律、行規與道義問題,思考如何在頭部企業率先垂范建立新規則的前提下維護好產業生態體系乃至實現產業鏈協同等等。
三是關注疫情對旅游從業者的影響。
旅游業是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也是吸納就業的重要領域。2018年我國旅游直接就業2826萬人,旅游直接和間接就業7991萬人,占全國就業總人口的10.29%。疫情之下,旅游業是穩崗壓力最大的行業之一,特別是考慮到旅游就業的特性,更應引起關注。總體來看,旅游就業有如下特征:一是除個別重資產行業外,旅游業中的大部分細分行業(如旅行社、住宿接待、餐飲、購物、娛樂等)均屬勞動密集型行業,且以中小微企業為主,抗風險能力相對較低。二是旅游業中存在大量非傳統就業崗位和非全日制、臨時性、自由職業、平臺型就業和彈性工作等就業形式。靈活的非傳統就業在提供大量就業機會的同時,也面臨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問題。三是吸納特殊群體就業。旅游領域的就業對社會重點人群就業有突出作用,尤其是對于年輕人群體、女性群體、農村勞動力群體以及邊遠地區的弱勢群體有很強的吸納能力。在此背景下,要特別關注旅游就業市場的穩定。
四是關注疫情對旅游業的間接影響。
就影響的傳導路徑而言,除直接影響外,也要關注間接影響。所謂間接影響,就是因疫情給其他領域(如居民收入、醫療等支出、就業狀況等)和其他產業(如農業、金融業、制造業等)、其他要素(如資本市場、勞動力市場等)帶來的沖擊對旅游業的影響。比如:若疫情導致經濟下滑、失業增加、居民收入尤其是可自由支配收入大幅減少,則旅游需求會出現萎縮,所謂的報復性反彈便難以實現;若疫情帶來金融市場較大波動、資本市場普遍悲觀,則旅游投資會面臨縮減,大量旅游在建待建項目可能淪為爛尾等等。
五是關注疫情對旅游業的國際影響。
此次疫情已構成全球性大流行。世界旅行與旅游理事會(WTTC)于3月25日指出,此次疫情將導致全球5千萬旅游業者失業,相當于旅游行業總就業人數的12%-14%,全年全球國際旅游可能減少25%。世界旅游組織(UNWTO)3月26日預測,2020年全球國際旅游人次將減少20%-30%。實際上,上述預測仍偏于樂觀,實際情形可能會更糟。疫情的全球性蔓延,必然給全球旅游業造成重大影響。作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費國和重要的入境旅游目的地國,我國應對此有足夠的關注和重視,并對相關政策和發展目標予以必要調整。
六是慎重對待疫后的旅游市場反彈。
圍繞疫情結束后的旅游市場發展態勢,不少人認為會出現反彈,尤其是在大小長假、暑期等重要時點甚至會出現所謂的報復性反彈。對此要理性看待。從經驗主義的角度看,至少2003年“非典”時的反彈并不顯著。當年6月份疫情全部結束,而“十一”國慶節期間的旅游人次僅比上年度增加了1%左右,旅游收入的增幅則更低。考慮到此次疫情走勢的復雜性、波及地區的廣泛性和對學校開學時間的影響等各種因素,恐怕不宜對“五一”、暑期和“十一”等重要時點的反彈有過于樂觀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