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旅行偏離預構的實施框架,研學旅行課程未來發展該何去何從?
2020-01-15
來源:研學頭條
我們對政策文件進行文本分析,發現現實運作的研學旅行就政策文本預構的課程樣態而言,在目標、實施方式、實施主體及評價等方面有所偏離。
為了優化研學旅行課程實施,需要構建一個由共持的課程愿景、引領實踐的課程文本、良好的課程支持環境、權責明晰的課程實施者聯盟及利于課程改進的評價體系所構成的實施框架。
此外,未來研學旅行課程發展需要深度的理論研究支持,有效政策的引領以及基于本土建構實施新樣態。
研學旅行作為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特殊組成部分,對學生發展具有知識學習、能力培養、情感體驗以及品格塑造四大層面的重要意義。
01 現實困境:研學旅行課程實施的“學 - 行 ”分離
分析我國近幾年的研究成果發現,研究者們普遍關注到了研學旅行課程實施問題主要指向“研學”與“旅行”的分離。從課程理論視域來看,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旅行安全,輕學習規劃
目標對活動開展起著引領作用,決定著課程實施的基本方向。很多學校對研學旅行課程目標的定位模糊、宏大和異化,有的甚至缺失目標。具體實施過程存在“教育為本,注重學生體驗”的課程理念被消解于“安全至上”原則之中。研學旅行的根本旨歸是通過集體生活的方式讓學生親近自然、融入社會、認知自我,從中提升家國情懷,提高社會責任感,培養實踐能力。這需要給予學生充分真實且內在包括自我安全保障的實踐體驗機會,而不是讓學生只參加“零安全風險”的活動。
(二)重旅行活動,輕探究成長
在活動組織上,現有的研學產品大多是在一般旅游線路的基礎上,增加了少量的研學、科技和教育元素。活動方案設計偏重旅游行程安排,缺乏精心規劃的研究性學習環節。尤其在實施方式上偏向于參觀、游覽,弱化了研學活動與一般旅游產品的差別,難以實現讓學生在旅行中體驗、探究與學習的初衷,導致研學旅行課程陷入了嚴重的形式化危機。另外,課程容量和時間規劃是影響研學旅行課程質量的重要因素,研學旅行的課程容量與學生接受能力不匹配,研學時間安排不合理均會導致研學旅行課程實施只見“旅游行程”,不見“研習學程 ”。
(三)重市場主導,輕家校參與
研學旅行作為教育與旅游的交叉產品,應該由教育機構來主導設計和執行,旅行社可與教育機構合作,承接部分旅行的職能。而目前研學旅行基本上是一種市場行為,主要運作模式是學校將其“外包”給研學機構或者旅行社,由這些校外機構提供研學產品甚至課程方案,并主導課程的實施。從課程的設計到課程實施和評價,所有核心工作都是由校外機構工作人員完成。學校未設立專任教師,缺乏具備專業的教學能力和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的研學導師,是阻礙研旅行課程發展的重要因素。
(四)重形式展示,輕研學體驗
課程評價是研學旅行健康發展的重要一環,目前很多學校還面臨不知“評什么”“怎么評”“誰來評”的困局。主要原因在于政策文件規定的研學旅行內容及目標難以用量化方式檢測,對評價工作的建議不夠具體細致,有針對性的評價機制建設還處于虛無或者起步階段。
02 實施框架的重構:基于研學旅行政策文本的指引
研學旅行實施存在的諸多問題反映了實際運作的課程與理想課程間的差距。雖然官方文件提供了一些可資援用的參照,但尚停留于政策認識層面的“表面知識”,而疏于提供資源開發與利用、研學環境創設、課程改進機制等支持研學旅行課程具體實施的“技藝知識”。因此,學校雖意識到研學旅行存在很多問題,卻不知如何作出改變。
(一)共持的課程愿景:為研學旅行課程組織提供引領
研學旅行課程組織的復雜性呼吁完善的課程領導制度,有學者指出,“愿景的構建與傳播是校長課程領導的首要任務 ”。校長作為課程領導者,需要帶領教師、家長及其他組織主體就研學旅行課程建設問題達成預設性的理解與共識。研學旅行課程組織復雜,面臨很多偶然性,課程實施不可能是靜態、機械地完成預設方案的過程。總之,課程組織主體間持有共同的課程愿景對保證研學旅行課程實施效果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研制課程文本:學校研學旅行課程實施的行動指南
課程文本可以承載學校課程變革的愿景,也可以實現課程團隊之間影響力的傳導。研學旅行 課程文本的研制主體包括學校、教研組、教師三個層級,進行不同層級間課程文本一體化研制是確保實 施有章可循的重要環節。當然,課程文本的引導作用的發揮不完全由文本自身決定,還受課程實施者對文本的解讀影響。
(三)創設課程支持環境:形成一體化的課程服務平臺
課程環境是由除教師、學生、教材之外的物質的、心理的、社會的、文化的因素構成的,它直接參與到課程相互作用的系統之中,是研學旅行實施的基礎。研學旅行的實踐性和旅游性決定了社會支持是創設良好的課程環境的重要因素。當學校感到自己無法承擔整個公立教育系統所面臨的風險時,就必須要找到能夠共享責任的主體。旅行社、交通管理部門、保險機構以及新聞媒體等社會團體均可能成為與學校共享責任的主體,他們為學校開展研學旅行提供來自學校外部的支持。
(四)課程實施者聯盟:構建多主體卷入的聯動 -協作共同體
課程的實施離不開“人”,一個分工明確、相互協作的人員支持系統是研學旅行得以有效開展的必備條件。這依賴于學校教師、研學導師、后勤人員以及家長等人員結成相互協作的課程實施者聯盟,構建起研學旅行課程共同體,為達成課程目標提供相應的課程支持與服務。其中,學校教師是研學旅行實施過程中最具關鍵性作用的因素。他們需要結合學校實際情況,主持制定適應學生需求的課程實施方案,并根據課程規劃,組織研學活動。在過程中還要承擔指導學生對外部現象進行深入思考,確保學生安全,聯系校外指導教師或基地工作人員,多元評價學生研學旅行的表現等工作。
(五)課程評價:構建“及時反饋”的實施改進機制
課程評價包含“對教育過程的校內計劃與組織 的判斷和對學生成績(學生的學習成果)的判斷 ”兩個方面。對于研學旅行,面向組織與計劃的評價還需延伸到校外行程中的各環節。具體工作為建立校長、教師、學生、家長、研學導師 ”多主體參與的評價機制,對實施過程的合理性、規范性的監督,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評估。該評價機制至少需要具備以下幾個要素:評價主體包括參與研學旅行課程的學生、教師、后勤工作者、研學導師、家長等,他們既是評價的主體,同時也是評價的對象; 評價內容要精心設計,確保其具備相當的效度及信度,能夠真實地反映課程落實程度;評價方式遵循“契合活動形式 、能夠真實反映問題 ”的基本原則,根據每次研學旅行活動的特征而選擇。
03 未來超越:對研學旅行課程發展的審思
結合研學旅行實施的現實問題以及政策文件的頂層規約,我們認為,未來研學旅行課程發展需要理論、政策、實踐三個層面的互動觀照,共同發展,以期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研學旅行課程理論與實施機制。有以下三方面的建議:
一是借鑒國際研學課程經驗,探索本土的研學旅行課程理論。日本等國家開展研學旅行活動較中國更早,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模式及運行機制,積累了很多可供借鑒的經驗。在反思我國研學旅行實踐的基礎上,可以借鑒國際經驗,形成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符合中國話語習慣的研學旅行課程理論。對此,要將研學旅行放入課程視域作為正式的課程來研究,加強教育視角的切入。還要增加實證研究比例,采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讓理論與實踐相互促進,著力探究一個完整系統的本土研學旅行課程理論框架。
二是研制高質量課程文本,做好研學旅行政策的頂層設計。我國的研學旅行實行的是由中央相關部門提出政策方針,各地方教育相關部門負責施策規劃,學校進行具體落實執行的路徑。政府層面的文件課程是課程的最高層級,做好研學旅行課程的頂層設計需要依托課程計劃、課程標準以及教科書等文本作為載體。課程文本研制的前提是將研學旅行作為課程去規劃,并且要與理論研究、實踐發展間形成雙向互動關系,提升對課程實施的指導作用,讓學校有制度可依,有規章可循、有底氣去干。
三是總結學校本土經驗,發展出研學旅行課程實施的新樣態。學校要注重校本的研學旅行課程開發。將研學旅行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及其他校本課程作整體的設計與安排。不可機械地套用網絡媒體發布的研學路線,也不能完全依賴旅行社售賣的研學方案。必須要從本校實際情況出發,基于本校辦學基礎、課程愿景、課程傳統、學校師資狀況以及學生的實際需求,與學校教育管理者、教研人員、教師、家長、學生進行充分對話,開發融入本校“血脈”的研學旅行課程。明晰實施過程中各主體的角色及職責,形成多主體共同協作的組織格局,發展出符合本土特色的研學旅行課程實施新樣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