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如何走出文旅融合新路徑?
2019-09-06
來源:中國寧波網
2019寧波國際旅游展上,寧波主題館的飲食文化專區吸引不少市民駐足拍照。(李冰 攝)
9月1日下午,2019寧波國際旅游展在寧波國際會展中心落下帷幕。統計顯示,8月30日至9月1日,展會共吸引10萬人次進場,累計實現銷售額8100萬元。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正越來越多地體現在文化和旅游消費方面。今年8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要求順應人民群眾文化和旅游消費提質轉型升級新趨勢,深化文化和旅游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供需兩端發力,促進文化和旅游消費設施更加完善、消費結構更加合理、消費環境更加優化,以高質量文化和旅游供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在此背景下,寧波要如何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在文旅融合方面走出“寧波路徑”?
融合元年,文創元素助力旅展
本屆旅展,一組用“寧波微笑”標志設計出來的文創產品受到不少市民的喜愛。這個笑臉的鼻梁位置是個藍色的“I”,象征聯通著海洋與絲綢之路,兩只眼睛則是用彩金繪就的“NB”,代表的是稻作手工文化下的寧波,綠色上揚的嘴角表現天人和諧的健康生活,一顆紅是萬千寧波公益志愿者匯聚的大愛之心。
“去年7月,我們團隊接觸到出土于鎮海魚山·烏龜山遺址的河姆渡文化——人面紋器耳‘遠古的微笑’,瞬間被這個極具穿透性的符號觸發了靈感,想設計一款可以代表寧波的符號。”寧波墨凝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創始人王安之說,這是寧波人最早的表情化自我表達,也是寧波人傳承千年的城市態度,于是設計了“寧波微笑”,并將它應用在文創產品上。
今年是文旅融合元年,2019寧波國際旅游展文旅融合的元素突顯。據寧波海絲國際旅游交流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寧波文旅融合主題館邀請了20家非遺文創單位,圍繞“順著運河來看海”總主題,推出了10條精選寧波文旅特色一日游、兩日游線路和寧波周邊旅游產品。
順著“海絲文化”“山海風情”“都市時尚”等主線,不少區縣(市)展館根據自身特色,挖掘主打產品,推出不少亮點線路。寧海館以霞客游學多日游產品為主題,重點展示霞客開游地西門城樓、百縣千碗;象山館內安排了非物質遺產灰汁團、蘿卜團制作等美食體驗活動;北侖館以甬秀、港口、樂園、沙灘等來展示北侖港口海洋文化運動休閑旅游……
“從今年旅游總體銷售情況看,文創、非遺等產品成為新亮點。”市文廣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舉例說,寧波市旅游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推出的寧波首張文旅生活卡3天銷售額就達13萬元;北侖浙江恒榮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設計的海絲特色集裝箱文創禮盒,展會現場預訂量5000套,成交額達150萬元。
海河文化,寧波優勢有待深耕
談起寧波,人們或許不知道寧波還是個文化之城。
作為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寧波歷史文化資源富集,形成了以浙東學術文化為核心、海上絲綢之路為主線的獨特文化基因。大運河申遺成功和海絲申遺,讓寧波“中國大運河出海口”和“海上絲綢之路起航地”的特殊地位確立,文化旅游節的“海絲古港·微笑寧波”主題口號應運而生。
不過,相較于杭州等利用運河文化發展旅游的城市,或是泉州等走海絲文旅融合之路的城市,寧波對歷史文化的深耕與應用,似乎均還差了一口氣。
據了解,目前,杭州已有63艘船舶投入運河巴士和旅游項目,其中12艘專門用于旅游觀光,水上游線年均接待游客130余萬人次,年收入約1500萬元,千年古鎮塘棲一日游以及盛世錢塘夜游之旅尤其受歡迎。“杭州未來會打造一條5.8公里的‘運河-杭鋼-半山’的山水廊道,保留原來的工業遺存風貌,串聯運河新城運動休閑生態區、文化休閑產業集聚區、都市休閑區。”杭州運河集團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旅游發展事業部副總經理胡俊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泉州則探索出一條文化及產業深度融合之路,成功打造的多個文旅IP,成為游客必到打卡的“網紅”。去年該市累計接待游客6659.88萬人次,同比增長21.7%,實現旅游總收入同比增長29.1%。
“寧波擁有眾多的文物古跡、博物館、非遺項目、傳統村落等文化資源,如何讓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與旅游業發展相結合,依托文物資源發展非遺旅游、游學旅游等,都是近期亟須破解的問題。”市文廣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說,而核心難題,就是如何進一步深化文化與旅游的融合。
以文促旅,寧波要走自己的路
文化是旅游的魂、旅游是文化的體,旅游是具有文化內涵的產業。寧波該如何做好文化與旅游融合這篇文章?
已經在文化旅游領域工作了40多年的著名文化旅游策劃人陳民憲曾在采訪中表示,“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寧波需要在落實過程中,努力找準文化旅游的“最大公約數”,找到突破口,以點帶面,以此實現文旅的真正融合。
“以文促旅”,要做好“旅游區分”和“文化分區”。旅游作為綜合性的經濟產業,需要針對不同的市場需求對文化的很多方面進行區分,例如針對喜歡宗教的旅游群體提供宗教名勝線路,針對初級觀光群體提供代表城市特色的旅游產品等。同時,通過進行更深入、更系統的文化價值發掘和整理,延長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滯留時間,拉長旅游產業鏈條,并將旅游資源連點成線,連線成面。
而“以旅彰文”的重點則在于讓文化成為游客體驗的載體,隨著旅游業迅速擴大影響。“舉個例子,寧波可以加強對旅游歷史文獻的收集整理和開發利用,依靠藝術手段和科學手段,將旅游資源進行藝術化處理,使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一位專家說。
“目前,我市正設計推出以‘海絲古港,微笑寧波’為龍頭,以區域、產品、企業、活動品牌為補充的多層次、立體化城市旅游品牌1 X體系。”市文廣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說,以運河文化和海絲文化為例,我市將按照“山海統籌、城鄉兼顧、生態優先、重點引領”布局思路,整合形成河姆渡—三江口—大運河和海絲之路文化旅游帶,提升打造三江口、天一閣·月湖、泛外灘等都市旅游板塊,象山港灣、杭州灣等海洋旅游板塊,雪竇山、四明山等山水生態旅游板塊,并積極參與浙東唐詩之路和佛道名山旅游帶建設規劃,整合古港遺跡資源開發海絲旅游精品線路,推動海上絲綢之路非遺活態化、景觀化、時尚化。“文旅融合,寧波要走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