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文旅融合開新景 八方游客醉青城
2019-07-14
來源:內蒙古日報
呼和浩特”是蒙古語音譯,意為“青色的城”,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燦爛的文化。大青山作證,黃河水為媒,塞外青城如詩如畫的風景,從未缺席過呼和浩特的每一次跨越!
一處處優美的景觀展示著呼和浩特燦爛的笑靨,一組組動心的數據書寫著呼和浩特無限的喜悅,一個個開放的文化旅游“窗口”彰顯著呼和浩特巨大的潛力……
產業因旅游而興,城鄉因旅游而美,百姓因旅游而樂!
如今的呼和浩特,已成為春賞花、夏避暑、秋觀景、冬玩雪全域全季旅游的理想之地,開放、包容的美麗青城盛裝相扮歡迎您的到來……
一種成長
“早就聽說塞外青城呼和浩特美,到了才發現,藍天、白云、高山、黃河、草原、沙漠在這里交融,形成了獨特的景觀。”浙江游客陳先生一到我市,就陶醉在不同的景色中。
作為草原上的明珠,呼和浩特市旅游資源得天獨厚。從追求更高的品質、更優的服務,到大手筆規劃、大氣魄運作、大力度推進,在移動互聯網的快速推動下,我市的旅游業已進入一個全新時代。2018年,我市旅游業發展勢頭良好,全市共接待旅游人員4372.44萬人次,同比增長11.89%;實現旅游收入924.05億元,同比增長21.72%,出現十多年連增連漲的新局面。
數字是抽象的,但數字的背后折射出一個事實:在經濟加速轉型的背景下,我市旅游業正在走向全域旅游發展之路。隨之而來的是我市旅游發展迎來新的春天!入境游、國內游、出境游、研學游、自駕游、周邊游、全域旅游遍地開花。
近年來,呼和浩特市十分重視旅游業發展,大力推動 “旅游+”發展戰略。2018年,舉辦了“首屆蒙古馬常規賽暨馬文化嘉年華”“百萬學生上馬背”等文體旅游活動。
以“休閑農牧業”為鄉村旅游切入點,將武川縣、土左旗、新城區建成自治區級休閑農牧業示范旗縣,建成新城區牧源山莊為代表的休閑農牧業示范點16家。舉辦了2018年內蒙古哈素海草原馬拉松比賽、內蒙古老牛灣100公里超級馬拉松賽等體育旅游活動。同時努力加快品牌景區創建步伐。大力推動昭君博物院、黃河大峽谷·老牛灣旅游區國家5A級景區的創建。科學指導敕勒川文化旅游區(哈素海)國家旅游度假區的申報。有力推動“鄉村旅游示范村”建設。我市還獲批為首批國民休閑旅游度假勝地。伊利乳都·科技示范園獲批港澳游學基地。
旅游格局的發展基本與我市城市發展規劃齊頭并進,發展區域從主城區向近城區鄉村推進再向鄉村拓展,打造重點從景點“單兵作戰”到強調片區協同發展,旅游方式從單一景點景區到綜合目的地服務轉變再到全域旅游推進,旅游市場從著眼呼和浩特到放眼國內再到追浪全球,旅游體驗從有“逛”有“吃”有“看”到“私人定制”“智慧旅游”。
呼和浩特旅游,風起云涌,高歌猛進!
一種融合
躺在好山好水“等客來”,或者扛著資源不作為,都只會讓我市的旅游產業踟躕彷徨。為此,我市不斷推動以旅游為帶動的大旅游產業發展,旅游+、文化+,工業、生態、體育、科教等產業與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新型文化旅游熱點不斷引爆市場。
來自廈門的游客張先生先后去了昭君博物院、大召寺、將軍衙署、內蒙古博物院、塞上老街等景點,對他而言,這更像是一次文化之旅。“美麗的風景我看過不少,但呼和浩特帶給我的是心靈的震撼。這里有厚重的歷史文化、風格獨特的建筑、美味可口的食品、熱情好客的群眾。”張先生說,呼和浩特之行讓他難忘。
誠如張先生所言,在文旅產業發展中,我市各地立足本地資源、挖掘人文內涵,不斷配套產業服務,打造了一系列文旅產業品牌。據了解,我市將全面推進文化旅游融合工作,做到“宜融則融、能融盡融”,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從理念走向行動,推動文化和旅游工作各領域、多方位、全鏈條深度融合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并進,為文化建設和旅游發展提供新引擎新動力,形成發展新優勢。
產業基礎、品牌有了,如何推動文化和旅游各領域、多方位、全鏈條深度融合,推動文旅產業質量發展?
為此,《關于推進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出臺,明確未來將通過加強文旅深度融合、打造特色文旅項目、建設一批特色產業群、支持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培育特色文旅演藝產品等舉措,將呼和浩特打造成西北地區重要的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基地。到2020年,我市文化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文化產業發展體系完備,各類文化產業基地、項目全面發展,打造一批國內知名度較高的文化旅游品牌景區,開發一批投資規模10億元以上的戰略性文化旅游項目,打造一批文化精品旅游線路,制作一批以文化旅游資源為題材的廣播電視紀錄片(欄目),推出一批具有地區代表性的影視作品或演藝項目,構建具有國際品牌影響力的文化旅游宣傳平臺。文化旅游產業增加值每年增幅達20%以上,成為我市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此外,為了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呼和浩特市還以綜合交通為支撐,以城市、景區和項目為載體,堅持綠色和紅色相融合,環境、景區、設施品質相匹配,整合提升跨域旅游資源,構造旅游線路框架體系,推出多條精品文化旅游線路——以歷史文化為依托,打造精品一日游和青城二日游;以城市休閑為目的,打造“蒙醫養生”國際度假游線等7條線路;以區域聯動為基礎,打造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精品線路。
一種傳承
惠及民生,是我市文化旅游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無論是呼和浩特市的文化旅游部門,還是各大景區一線服務者,再或者是提供服務的機構……正是無數人的奉獻與擔當,正是日夜的堅守、汗水的匯聚,才為市民游客送上一場場饕餮盛宴,為美麗塞外青城留下盛譽。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近年來,呼和浩特市還通過積極舉辦各個節會,推進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中國·呼和浩特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藝術活動、中國·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節、中國國際民間藝術節等活動不僅將國內游客的目光吸引到呼和浩特,更吸引來了諸多國外的游客……呼和浩特熱鬧了!美麗的青城,多彩的青城,熱情的青城,貼心服務的青城……一個個贊譽紛至沓來,呼和浩特,火了!如今,這些品牌活動也不斷引導游客在固定時間到固定地點來游玩。
在鄉村,呼和浩特市圍繞“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扶持發展鄉村旅游,打造農家樂、民宿等業態。“我們村靠著江南水鄉般的景色和周邊的采摘園,一年四季游客不斷,尤其是周末和節假日。”已經成為“打卡”地的“網紅村”新城區保合少鄉惱包村村民自豪地說,現在來惱包村游玩的外地游客越來越多,旅游產業令村民的收入也越來越高。
開門即見綠,臨窗聞花香,夢醒聽鳥鳴,閑坐讀風月。
這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塞外古城。她從幾十萬年前的大窯文化走來,走過盛樂城、豐州城、云中郡、“庫庫和屯”。如今,這座“青色的城”在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中不僅煥發出迷人新姿,更為這里的百姓充實著幸福生活的新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