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邊城的文旅交響曲
2025-07-24
來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清晨的陽光灑在喀贊其老街的藍色門窗上,馬蹄聲踏破了巷道的寧靜。一輛盛裝的“馬的”載著游客緩緩而行,車夫哼著維吾爾小調,鈴聲叮咚間,百年老墻上的雕花在光影里蘇醒。轉角處,幾個孩子追逐著鴿群跑過彩繪墻,游客的鏡頭捕捉下這抹斑斕——這不是精心設計的景區表演,而是伊寧老城最真實的日常圖景。
在伊犁河谷的核心地帶,一座融合了多民族基因的老城靜靜訴說著258年的往事。寧遠城的四個城門——歸極門、景旭門等雖已消逝在時光中,但城墻下曾流淌的二道河水,見證了維吾爾大娘浣衣、哈薩克小伙飲馬、漢族孩童嬉戲的共生畫卷。這座清乾隆二十七年筑起的城池,用青磚砌就的不僅是邊防要塞,更是13個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園。
穿行在喀贊其的街巷,如同步入一座活態建筑博物館。300多座清朝乾隆時期以來的古建筑中,吐達洪巴依舊居堪稱縮影:這座1931年的院落里,維吾爾族的彩色木雕、俄羅斯族的陡坡屋頂與漢族的對稱布局和諧共生。更令人驚嘆的是,2萬多戶特色庭院星羅棋布,門窗上的“多巴胺配色”藍,葡萄架下的歡聚場景,讓凝固的建筑彌漫著生活的氣息。
“喀贊其”之名源起于維吾爾語“鑄鍋為業的人”,見證了手工業在此地的血脈傳承。如今,這份基因仍在延續:鐵藝作坊里鍛打銅器的鏗鏘聲,木雕匠人刻刀下的卷草紋,制鞋老人手中漸成形的皮靴,構成非遺活態傳承的日常場景。160項市級以上非遺資源在此匯聚,讓老城成為流淌著文化乳汁的生命體。
十多年前的喀贊其,還只是蜷縮在現代都市角落的破敗街區。轉折始于系統性保護——當地創造性地提出“不拆一棟老房”的改造原則,通過鋪設管網、修繕路面、修復立面,讓歷史肌理重煥生機。南京援疆工作組2023年4月進駐后,更注入關鍵動能:投入援疆資金實施保護性修繕,建成石榴花展覽館講述民族團結故事,并策劃伊犁河秦淮燈會等特色活動。
截至2025年7月,喀贊其景區累計投資超6.8億元,既包含3億元核心區改造,也有3.8億元在建的民俗文化展示區。蝶變后的街區擁有58個特色庭院、88戶家訪點,日均接待游客8000人次。游客在葡萄架下品嘗手抓羊肉,跟著維吾爾族大娘學烤馕,或是在彩繪墻前定格“多巴胺”背景的旅拍——原生態生活場景成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資源。
2024年,伊寧接待游客人次同比增長20.5%,旅游收入增長34.8%,文旅產業真正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而在20公里外的天山花海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薰衣草花海與糧食作物交織成6萬畝田園畫卷,年吸引游客40萬人次,帶動2000余戶村民就業,獲評國家4A級景區。
文旅產業的繁榮最終要回歸到人的獲得感。在喀贊其旅游區,近2萬名居民直接或間接從事旅游業,他們中有人將庭院改造成家訪點,有人駕起盛裝的“馬的”,有人開設傳統冰淇淋店。當地政府通過免征稅收、財政承租房屋等政策,扶持上百家手工作坊延續鐵藝、木雕、馬鞍制作等傳統技藝。
南京援疆的民生實踐同樣扎實,教育領域新建二十三中、二十九中學,提升16所中小學設施;醫療領域新建北京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引進DR設備,成立6家南京三甲醫院分中心。更深刻的變革在鄉村發生。喀什鎮依托天山花海景區打造“白房子”特色村寨,開發駱駝騎行、手工藝大賽等項目;伊寧縣職業技術學校里,南京師傅教授的新能源汽車維修技術,讓學員月薪達6000元。文旅產業從不是空中樓閣,而是讓老百姓端穩“旅游飯碗”
六星街社區的藍色門窗下,烤包子香氣與游客笑聲交織飄蕩。這里正在打造俄羅斯風情小鎮,帕斯喀節慶典上,金發碧眼的俄羅斯族老人與維吾爾族青年共舞,延續著自沙俄時期遷居形成的文化脈絡。而在喀贊其的家訪點,烏茲別克族的刺繡杯墊、塔塔爾族糕點、回族花兒演唱,構成多元文化的微縮盆景。
節慶成為展示共生美學的舞臺:端午的伊犁河上,漢族龍舟賽手與冬不拉伴奏的哈薩克牧民并肩;除夕的秦淮燈會里,南京云錦與伊寧刺繡在彩燈上交相輝映;跨年音樂會上,十二木卡姆的樂聲與交響樂共鳴。央視紀錄片《見證·伊寧》在南京博物院展播時,觀眾在屏幕上看到的不僅是風景,更是“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生活哲學。
從長江之畔到伊犁河畔,南京援疆工作組帶著“舍家報國”的赤誠,在4000公里間架起橋梁。他們帶著“招商地圖”促成50余個億元項目落地,讓伊寧吊干杏走進長三角;培育的本地主播單場直播銷售額破百萬,電商總額突破2000萬元。
連續5年的“寧·伊民族團結一家親”夏令營,讓800余名各族兒童在中山陵結下友誼;伊寧市二十八中的學生制作秦淮花燈,南京夫子廟上演十二木卡姆。當歌舞劇《同是江南》在兩地巡演時,觀眾突然讀懂:江南不僅是地理概念,更是文明交流的心靈之境。
喀贊其的民居庭院里,文旅融合的創新正在微觀層面綻放。88戶家訪點根據游客需求開發出馕制作體驗、傳統冰淇淋品嘗、刺繡DIY等項目。某個維吾爾族小院中,葡萄架下擺開長桌,游客學著將胡蘿卜絲、葡萄干抓進金黃米飯——這不僅是美食體驗,更是對“同吃一鍋飯”象征意義的沉浸式理解。
石榴花展覽館里,研學旅行的孩子們正用陶土捏制維吾爾族土陶;傳統技藝展示區內,游客挑選著融合艾德萊斯綢元素的時尚手包。手工業向文創產業的升級,讓非遺從展柜走入生活。南京援建的石榴花展覽館,用現代展陳技術講述著從寧遠城到今日伊寧的民族團結史詩,成為文旅融合的標志性載體。
暮色中的喀贊其飄起炊煙,家訪點的女主人端出鑲著金邊的烤包子。游客在石榴花展覽館流連于老照片里的寧遠城,孩子們舉著新買的土陶小鳥跑過彩繪巷。不遠處,伊犁河面的龍舟槳影還未散盡,秦淮河燈會的彩光又將在河岸亮起——這座藍色邊城的文旅融合,終究不是景區再造的宏大敘事,而是讓鑄鍋匠的后裔、牧馬人的子孫、守城者的血脈,在新時代的庭院里,續寫共享家園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