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在线观看国产精选视频内容-91麻豆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麻豆国产av

麻豆人妻随时随地观看-麻豆国产精品-麻豆入口

去鄉“廈” 古村煥發新活力

2025-03-05

來源:廈門日報

海滄青礁村院前社,遠離了城市的喧囂,晨曦夕霞,牛羊三兩,古詩里溫馨靜謐的意境挾裹著雨中特有的青草泥土香,撲面而來,人們記憶中兒時鄉村的美麗景象,仿佛靜止在時光里從未改變。

院前,北側靠山、南側近海,地處城市邊緣,四周被城市道路環抱,兼具城市與鄉村兩種景觀形態。作作為大陸首個閩臺生態文化村,這里是閩臺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青礁慈濟東宮、開臺文化公園比鄰而居,文化底蘊厚重,“大夫第”“學仔埕”“紅磚仔角”等閩南紅磚古厝煥發新生,崇文重教的耕讀文化世代相承,青礁村“祖孫五代三尚書”“一村二十四進士”的佳話至今為當地人津津樂道。

“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省級人居環境試點示范村”“省級傳統村落”……如今,在一份份沉甸甸榮譽的背后,是院前社從“留住鄉愁”到“賦能文旅”的生動蛻變。

漫步院前社,交通性主路與生活性支路功能明確,主次分明,脈絡清晰,自由多變。顏珍偉宅及顏氏小宗、顏民淳宅、顏江守宅崇澤堂(院前顏氏家廟)、王藝全宅(大夫第)、顏荷巒宅、古龍宮等7處不可移動文物及19處傳統建筑分布在村莊中。這一棟棟典型的閩南傳統紅磚大厝形態格局規整,裝飾精美富麗。

據介紹,這些古厝建筑多建于晚清時期,在建筑選地擇向、平面格局、材料、結構、屋頂、外墻、裝飾、色彩等方面具有其獨特的風格,是廈門地區保存較好的民居建筑群落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古厝只是院前社歷史文脈源遠流長的一個縮影。在它所屬的青礁村,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彩。保生大帝信俗和蜈蚣閣先后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外,炮炸寒單爺等閩臺特色特有的習俗,以及村落顏氏家族傳承近千年的宗族文化等,都具有濃厚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村莊空心化、人口老齡化等問題無法回避。幾十年前,原本鄉風淳樸、人丁興旺的院前社,漸漸在時代的浪潮中褪去了“華服”。

2014年,在村民的積極爭取下,院前社成為廈門市海滄區“美麗廈門共同締造”試點。近幾年來,在廈門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工作的推動下,村莊通過改善整體環境、發展合作經濟、吸引青年回歸、引入鄉村旅游、開發鄉村振興培訓項目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讓老村落蛻變成了“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臺味濃”的美麗鄉村。

在院前社改造過程中,古厝修繕活化是重要一環。在這里,一處處破敗的祠堂、民居修舊如舊,變身為餐廳、民宿,通過文化挖掘,也拓展成公共文化空間,它們連接起村莊的歷史和未來,承載著濃濃的鄉愁。

團建聚餐、書法體驗、香囊制作、品茗下棋……院前65號會館,游客熙來攘往,生意紅紅火火。經過修繕,這座顏氏老宅煥發出新的生機,如今這里不僅做生意,更是村民交流活動的共同空間,重陽節的時候村中老人在這里聚餐,村莊年輕人結婚也會來這里熱鬧。

文化搭橋,兩岸民眾越走越親。在這樣的理念引領下,這里成立了院前社濟生緣合作社,吸引臺灣創業青年到院前創業開設了“院前好時光”友善鄉村平臺、臺灣布丁館、臺灣黑珍豬、牛樟芝養生館等,成為了海內外游客體驗耕讀文化、閩南特色鄉村旅游、享受“城市慢節奏生活”、感受閩臺特色文化產業的綜合性旅游區。2015年以來,青礁村累計開辦鄉村振興培訓3137個團、142173人次,其中臺灣團隊28個團、2163人次,國外團隊8個團、333人次,共吸引了近100萬名的休閑游客。

在村莊的另一隅,廈門大學鄉村營建團隊利用古厝營建實踐基地,探索高校活化利用古厝空間的共建模式,在“造物”與“塑人”中,推動鄉村可持續發展。基地配備圖書與繪畫工具,推廣鄉村美育,開放“鄉村文創圖書館”,邀請村里老人兒童共同使用,村民電影之夜、周末兒童彩繪等項目受到村民喜愛。

此外,院前也積極融入青礁村的整體發展,通過挖掘顏氏家訓、閩南傳統文化等歷史文化資源發展鄉村旅游經濟。特別是引入妙吉祥制香技藝傳習中心,融合非遺文化和鄉村旅游,豐富鄉村旅游項目,夯實地方特色文化內涵。


其他文章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