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集何以新生?在煙火中見城鄉融合
2025-03-04
來源:人民網
安徽滁州市紫薇中路,天還沒亮透,大集里已人頭攢動。來趕集的,有很多年輕人。“曬”趕集照片,發趕集視頻,逛集市成了年輕人的新時尚。
這里還有個特別接地氣的名字——“滁州狗市”。近段時間來,“滁州狗市”登上熱搜榜,火遍網絡平臺,吸引了各個周邊城市的市民前來打卡。“狗市”最初是一個交易寵物和苗木花卉的專業市場,后來形成了“集”,但一直以來,滁州本地人依然親切地稱其為“狗市”。
如今,越來越多年輕人被各式各樣的大集圈粉,不僅是城市里的大集,逛鄉村集市也日益成為“味蕾游”的重要選擇。年輕人為啥愛上逛集市?
集市里有“地方的味道”。雖說輕點手指,就能通過網絡實現“買全國、賣全國”,但一些地方美食,因保質期短等原因,難以翻山越嶺。新鮮出爐的,風味更佳。趕集品美食,自然成了一些游客的心頭好。集市里有“濃濃的鄉愁”。不同地區的集市,特色不同、形式各異,但都承載著一地的文化與傳統,也容易喚起人們的鄉愁。
鄉村集市的回歸與“出圈”,是民俗傳統與現代生活的結合、鄉土文化與鄉村經濟的碰撞,也是人文經濟學的生動詮釋。趕集之所以能重煥新生,源于其在城鄉社會之間、在人與人之間,重新建立起有溫度的鏈接。
鏈接流量,點亮鄉村。鄉村集市作為一種商業形態,也日漸成為鄉村文旅融合的創新載體。它既能展銷鄉村的特色農產品,又能推廣當地的非遺文創,更是繁榮鄉村夜經濟、夜生活,讓游客住下來、創客留下來的關鍵“密碼”。
流量也是發展的增量。更多人愛逛鄉村集市,既為集市增添了人氣,也為鄉村發展提供了啟示。
雖說不斷延伸的快遞網絡給鄉村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但與線上購物不同,去鄉村集市現場挑選商品,即時性更強,能更好滿足日常所需。因此,集市、超市、商店,依然是便利居民生活的重要場所。
盡管“自帶流量”,但現實中,有的集市場地基礎設施跟不上,衛生環境較差;有的管理服務有待加強,高峰期常常出現亂停亂放現象;有的商品種類不夠豐富,吸引力不強。從這個角度來看,改造升級包括鄉村集市在內的商業基礎設施,不僅是滿足農村群眾生活所需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改善農村消費環境的有益舉措。
針對這些短板,不久前商務部等九部門印發行動計劃,提出以“千集萬店”改造提升為抓手,到2027年改造5000個鄉鎮集貿市場(商貿中心、市集等)和5萬個左右農村便民商店。
推進集市改造提升,不僅能為農村居民生活提供便利,還能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以寧夏銀川市賀蘭縣的金貴大集為例,這個集購物、餐飲、觀賞、休閑于一體的綜合集市,2024年“開集”109次、平均交易額100萬元,年交易額突破1億元。如今,集市有商戶300余戶,平時客流量為5000至1萬人,逢年過節更高達3萬人。
縣域消費市場廣闊。縣域消費能力不斷提高、消費觀念不斷轉變、消費結構不斷升級,這部分需求的釋放,能帶來非常可觀的消費增量。改造提升鄉村集市,可以成為激發縣域經濟活力的一個重要抓手。
鄉土文化是鄉村集市的鮮明標簽,也是鄉村集市得以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如何避免“特色小吃都是淀粉腸”的尷尬?破題關鍵還在于深挖在地文化這口“井”,從當地的歷史人文、民俗風情、非遺技藝等特色文化中汲取養分,讓鄉村集市成為文化交互交流的新場景。
改造提升集市,最忌“千集一面”。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因地制宜打造特色集市,推動集市與鄉村旅游、文化創意等產業深度融合,才能避免陷入同質化競爭。打造更多有特色、有活力、有魅力的集市,城鄉循環將更加暢通,鄉村發展將更有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