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觀與人文 生態旅游興
2025-03-03
來源:人民網
武隆,重慶唯一的旅游國際化試點區縣,以國際化為引領的旅游“三次創業”方興未艾,如火如荼。重慶武隆喀斯特資源豐富,具有重要生態價值。通過系統保護,曾經貧瘠的地貌,如今成為壯美的自然景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智慧得到體現。到2027年,武隆將基本建成“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00億元。
溶洞、峽谷、天坑、地縫、石林、天生橋……2007年,包括重慶武隆在內的“中國南方喀斯特”,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武隆喀斯特包括芙蓉洞喀斯特系統、天生三橋喀斯特系統和后坪天坑喀斯特系統,遺產地總面積38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面積60平方公里。
堅持保護優先、永續利用,走進重慶武隆區,見證一場溶巖與水的奇遇,以及在保護世界遺產的背景下,體現出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
武隆突出地質研學、生物研學、農耕研學、文化研學、國防教育等主題,著力打造“行走山水間·武隆大課堂”研學品牌。研發六大特色研學課程,與高校共建旅游國際化協同創新研究院、鄉村旅游學院、旅游產業研究院;仙女山樹頂漫步營地躋身市級科普基地。去年,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博物館建成開放,很受研學游團隊歡迎。
喀斯特就是溶巖與水的藝術,大自然的巨手在這里雕刻出得意的杰作。烏江自東向西貫穿武隆全境,就好比一把利刃,把武陵山和大婁山劈成兩半。可溶的、廣泛分布的石灰巖被深深切割,流水逐漸把深厚地層侵蝕得千瘡百孔,搬運、沉積、崩塌、再沉積,這才形成武隆數不勝數的峽谷、洞穴、天坑、地縫、孤峰……
世界上已發現的口部面積最大的天坑、世界首個被發現并命名的沖蝕型天坑……特別是武隆的天生三橋,堪稱“喀斯特杰作”中的“點睛之筆”。
除了獨特的人文歷史,喀斯特系統還具有重要生態價值??λ固貛r溶含水層支撐著地下豐富、罕見的生物多樣性。以武隆芙蓉洞為例,就發現了30余種洞穴動物??λ固氐孛簿哂谐鯇こ5拿缹W價值,讓當地居民通過發展旅游獲得經濟收益。
重慶市出臺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辦法,武隆區編制完成一系列保護管理規劃,確保武隆喀斯特的自然性、原真性和完整性。此外,武隆實施“司法保護令+司法協作”雙重機制,成立世界自然遺產檢察官辦公室等,為遺產地保護提供強有力司法保障。
以科學規劃為引領,武隆區與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合作建立國際巖溶科研基地,設立4個野外試驗場,建成國內首個洞穴環境實時監測系統。通過生態修復,綠色家底越來越厚實:近年來,武隆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項目累計實施13.4萬畝,完成封山育林11.2萬畝,全區森林覆蓋率提升到67.6%。
如今,惱人的“石旮旮”成了旅游“金名片”。當地的喀斯特實景山水演出,已經上映了3800余場。2024年,常住人口不到40萬的武隆區,接待國內外游客4724.5萬人次;每4個武隆人中,就有一個靠世界遺產吃上了“旅游飯”。
武隆仙女山街道荊竹村,平均海拔1100米。“過去這里種啥啥不行?!钡灿袃瀯荩捍遄忧≡诔菂^、仙女山、天生三橋的中間。從最早的門票經濟到后來武隆主打休閑度假,荊竹村興起高山蔬菜、特色民宿等業態,2022年入選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最佳旅游鄉村”名單。
在重慶眾多的區縣中,武隆絕對是其中的優秀代表,這里不僅有雄偉壯觀的天生三橋、奇幻瑰麗的芙蓉洞、重慶版的阿勒泰仙女山,還有震撼人心的《印象武隆》。而今,武隆再添新寵——中國·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博物館,它的建成開放,無疑為這座旅游名城增添了又一不可錯過的打卡地標。
作為重慶首個以喀斯特地質奇觀為主題的博物館,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博物館總投資近億元,占地面積約5800平方米,它不僅是一座展示自然之美的殿堂,更是集科普教育、學術交流于一體的綜合性平臺。博物館的建成,不僅是對武隆乃至中國南方喀斯特地質奇觀的一次全面梳理與展現,更是對自然遺產保護與傳承的一次深刻實踐。
武隆這片土地承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古老的巴渝文化在這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記,當地的傳統建筑、民俗風情都散發著濃郁的巴渝韻味。在一些古老的村落中,還保留著傳統的巴渝民居,其獨特的建筑風格,如干欄式結構、青瓦白墻等,展現了先輩們的智慧和對生活的理解。如今,武隆創新生態旅游模式,打造基于生態本底的更多國際化、時尚化、年輕化新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