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安到昆侖 文旅交流新范式
2025-02-14
來源:央廣網
春節期間,走進西安大唐不夜城、長安十二時辰街區、西安城墻景區、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公園、大明宮遺址公園等景區,不時可見《于闐樂舞》正在上演,該演出作為新疆和田縣“文旅+演藝”對外輸出的代表,讓西安的市民游客感受到絲路文化的獨特魅力。
據了解,流傳于新疆和田地區的代表舞蹈《于闐樂舞》起源于漢代,曾是唐朝時期最流行的西域舞蹈之一。通過中國古典舞和民族民間舞的代表性元素巧妙融合,再現了唐朝時期中華大地各民族之間深入交融、團結和睦、共建家園的繁盛之景。
“一城絕唱傳絲路,兩河相擁莽昆侖”。和田古稱于闐,鑲嵌在沙漠與雪山之間,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著無數游客。2024年,新疆累計接待游客突破3億人次,再創歷史新高。在深入實施“旅游興疆”戰略的過程中,和田縣為進一步促進文旅高質量發展,成立“莽昆侖文旅投”作為引領區域文旅發展的國有平臺,以絲路—昆侖文化為主線,整合區域旅游文化資源,建設區域旅游基礎設施,開發運營重點旅游項目,帶動文化旅游產業發展。
和田古稱于闐,是古絲綢之路南道重鎮,集多種文明于一地,匯多種文化于一處。為進一步促進文旅高質量發展,和田縣成立“莽昆侖文旅投”作為引領區域文旅發展的國有平臺,以絲路—昆侖文化為主線,整合區域旅游文化資源,建設區域旅游基礎設施,開發運營重點旅游項目,帶動文化旅游產業發展。
春節期間,和田地區累計接待游客37.92萬人次,同比增長26.23%;游客花費2.53億元,同比增長24.89%。和田地區以本地游、周邊游、短途自駕游為主要出游形式,推出了冰雪旅游、非遺體驗游、特色美食游、夜經濟消費游等豐富多彩的旅游項目。目前,和田地區已舉辦各類文旅活動700余場次,參與人次33.87萬次。
冬季是區域旅游常規淡季,如何創新破局,輕量運營?“莽昆侖文旅投”通過整體謀劃“文化+科技”為主線,主動與西安景區、前沿科技企業等交流對接,打破淡季困局,實現淡季不淡。
與陜西文旅、漢長安城國家遺址公園未央宮等聯合以“絲路昆侖中國年”為主題,在和田縣舉辦系列新春活動。山西打鐵花表演、閩南舞獅、川渝變臉、東南西北中的戲曲串燒等代表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精品演出令人眼花繚亂。在和田縣年貨會現場,大家就能買到天津、北京、西安的特色年貨。各族群眾和游客品美食、看民俗、觀演出,體驗和美中國年的歡慶氛圍。
春節期間,“于闐樂舞”作為新疆和田縣“文旅+演藝”對外輸出的代表,走出新疆,走進西安,在西安大唐不夜城、西安城墻景區、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公園、大明宮遺址公園等地為西安市民和游客奉獻了一場場精彩的文化演出,將這一與唐文化密切融合的古老藝術呈現給廣大觀眾。
同時,西安文旅的代表西安城墻的唐代金甲武士、漢長安城未央宮的漢代使者張騫、長安十二時辰的唐代玄奘等經典IP也走進了新疆和田縣,與和田縣唐代傳絲公主一起參與到系列文化交流活動中。“清澈的愛,只為中國”。西安城墻的唐代金甲武士來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邊疆高原,穿越千年向英雄行禮致敬。茫茫戈壁,駝鈴聲聲。歷史上,漢代張騫穿越艱險遍布的絲綢之路,打開了輝煌漢朝與西域交流的通道。兩千年之后,漢長安未央宮的張騫再次來到和田,重走漢武帝欽定之所“于闐南山”。“跋山涉水西域游,千辛萬苦求真經”。唐代玄奘的求經之路令人印象深刻,如今長安十二時辰的玄奘也來到和田重走取經路。
一場場意義非凡的文化交流活動,讓絲路重鎮和田縣與絲路起點西安市跨越千年攜手聯動。不僅讓兩地群眾與游客在節日中感受到了濃厚的絲路文化氛圍,更借助絲綢之路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為文旅科技高質量發展開辟了全新路徑,共同譜寫新時代絲路文化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