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產業結構 促農文旅融合發展
2024-12-20
來源:央廣網
近年來,武川縣得勝溝鄉黑沙兔村依托資源稟賦,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在發展壯大種植業的同時,深耕紅色文化內涵,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為奮斗目標,切實鞏固和完善現有建設成果,深入推進“農業+紅色文化+休閑旅游”的深度融合與聯動,大力發展紅色農家樂,開辟紅色旅游專線,帶動鄉村旅游業蓬勃發展。
武川縣優質野生藥材資源豐富,有黃芪、知母、甘草、黃芩、柴胡等各類野生藥材200多種。近年來,武川縣將中藥材產業發展確定為全縣四大主導產業之一,著力深挖黃芪藥材產業發展潛力。
武川縣是藥材典籍記載中黃芪的主要產地,清末民初已獲“正北芪之鄉”的美稱。但前些年,由于種植分散、缺乏技術、銷路不暢等原因,農戶收入始終上不去。為了幫助當地農戶增收致富,作為中央定點幫扶單位的中國通用技術集團,在德勝溝鄉建成中國通用武川中藥產業扶貧示范園區,支持當地做強做大中藥材產業。
得勝溝鄉黑沙兔村強化與內蒙古通用中藥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的合作帶動作用,采取“企業+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所產中藥材由企業以訂單收購,以降低村民的投入和經營風險,提高集約化種植和統購統銷水平,保證了村集體經濟收入,讓鄉村振興激發“源動力”、跑出“加速度”。
以科技助力武川縣中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實現“藥材好,藥才好”,是通用技術集團的進一步創新。一方面持續加大科研攻關力度,解決發展瓶頸;另一方面持續加大專業技術培訓,培養職業藥農。以“自主種植+合作種植+訂單種植”相結合的方式帶動中藥材種植基地建設,培育道地藥材產業帶。
武川縣大力支持地方優勢產業發展,推進政企包聯制度,落實村企業對接,加大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不斷為黃芪種植戶解決后顧之憂,推進農業專家深入田間地頭,為種植戶提供科學種植、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指導,幫助他們提高種植技術和管理水平。涉農部門和幫扶單位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先后幫助該村修建了水井、堤壩、低壓管道等基礎設施,為黃芪種植提供了更好的生產條件。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石,產業發展是滋養農民美好生活的源頭活水。黑沙兔村“兩委”按照武川縣“七個一”發展思路打造庭院經濟,為村民發放雞苗和果樹苗,購置裝載機,用于清理河道、防洪防汛、人居環境整治等工作。
黑沙兔村流轉土地大概5000畝,種植黃芪1500余畝,通過種植,村民可以創收80萬元左右。另外,發展庭院經濟,為常住戶每戶發放雞苗10只,并為前后營自然村有種植意向的村民建設蔬菜大棚11座。發展特色紅色旅游產業,提升農家樂服務品質。接下來,將繼續擴大土地流轉規模,鼓勵和引導農戶種植經濟作物,多渠道全方位壯大村集體收入,為村民致富增收。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截至目前,武川縣上禿亥鄉白泥壕村已改造建設高標準農田27000畝,主要種植馬鈴薯、燕麥、油菜籽、小麥、甜菜、葵花、金瓜、藜麥、黃芪等經濟作物。
以中藥材種植為基礎,以中藥材加工為導向,以中藥材健康養生為突破,讓中藥材產業持續助力鄉村振興,武川縣正積極建設產業發展新格局,不斷開創鄉村振興新局面。發展特色產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武川縣得勝溝鄉黑沙兔村將繼續以黨建引領為工作方法,把提質增效作為工作目標,持續在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上下功夫,瞄準市場需求,大力發展特色種植與紅色文旅產業,持續增加農民收入,不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