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繪生態畫卷 打造旅游新時代
2024-10-28
來源:中國新聞網
近年來,九寨溝始終堅持以“世界生態旅游目的地”創建為引領,大力描繪生態畫卷,彰顯山川之美、水韻之美、文化之美,形成全域生態、全域景觀、全域發展的新局面。先后獲得中國旅游強縣、國家“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省級文明城市、天府旅游名縣等稱號。
生態旅游集聚帶動,打造“生態樣板”旅游新時代
九寨溝堅持全域發展、綠色崛起,持續加大生態投入,深入實施“七大保護”行動和“七大治理”工程,在全國率先建立縣級《生態文明建設評估指標體系》,全面修復大熊貓、川金絲猴等珍稀動物基因走廊,常態化做好森林草原防滅火、地災防治工作,持續加強景區內動植物、水生態保護研究,有力維護生態安全,林草綜合植被覆蓋度達到87.9%,地表水水質均達三類標準以上,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100%,擁有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和2個省級自然保護區。
九寨溝景區“人從眾”的背后,曾經也經歷過很長一段“養在深閨無人識”的時光。經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林木經濟”時代,九寨溝才被人所知。此后,隨著上級部門禁止采伐森林和九寨溝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并允許九寨溝有限度地發展旅游,“童話世界”才逐漸走進大眾的視野。
為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九寨溝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全局性、戰略性的頭等大事,不斷集聚文旅、生態融合發展的新動能,九寨溝積極探索依靠綠色發展、堅持文旅融合振興縣域經濟的新路子,全力打造生態文明樣板先行區。一方面將生態旅游與交通網絡結合起來,形成“快旅慢游”旅游體系,另一方面加快生態格局重構重塑,著力描繪山清水秀美麗之地的生態和諧畫卷。
近年來,九寨溝縣構建了以九寨溝景區為核心,以神仙池、愛情海、甲勿海·熊貓園、金猴谷四個景區為引領,以中國綠發華美勝地、九寨云頂、世外羅依三個度假區為依托的“1+4+3”的旅游格局,深度推進產業融合,打造提升生態觀光游、文化體驗游、度假休閑游、攝影自駕游、體育戶外游、療休康養游等重點旅游產品,加快建設“生態九寨”最美風景線,打造九寨溝文化產業長廊,發展民宿體驗、村民家訪、自然研學、戶外徒步等新興業態,形成多點支撐、多業融合、全域發展的大產業、大市場、大旅游格局。
綜合當代年輕人露營的生活熱點,九寨溝還深挖資源,打造了一批特色美食、精品民宿以及露營基地,以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
非遺融合煥發新生,構建“人文九寨”產業新版圖
不止九寨,不止山海。文化亦是一張九寨溝的靚麗名片。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的九寨溝,依靠多元一體的文化根基,締結出了碩果累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秦川、白馬、安多等燦爛文化在此交融交織。?舞、南坪曲子、川西藏族山歌、登嘎甘?等97項國家級、省級、州級、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項,涵蓋傳統手工技藝制作、民間音樂、民間文學、民俗等多個領域。還有13個省州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四川省唯一的“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九寨溝也因此有著“民歌之鄉、琵琶之鄉、情歌之鄉”等美譽。
近年來,九寨溝依托境內絢麗璀璨的自然遺產,搭建非遺展示中心、非遺村落、非遺街區、非遺傳習所等保護和傳承非遺。同時將非遺融入旅游產品開發當中,華美勝地開發的村民家訪項目就深受游客喜愛。
除此之外,九寨溝還進行了活態演藝,推出了《九寨千古情》《藏謎》《見·九寨》等多個文化演藝品牌,形成了九寨溝演藝產業集群。開發2000余種“九寨有禮”特色文創產品,深度融合了九寨溝當地文化元素,深受游客們的喜愛。
如今,隨著川青鐵路成(都)黃(勝關)段的開通,開往黃龍九寨站的動車組幾乎列列爆滿,“3小時游九寨”“特種兵一天來回打卡九寨溝”成為社交媒體上九寨溝旅游攻略的新標簽。
通過九寨溝景區的智慧旅游大數據綜合管理平臺同步的數據,游客可以在訂票系統上隨時查看當日和未來一周的游客購票情況,自主選擇前來游覽的時間。“淡季不淡,旺季延長”即使處于相對的淡季,比起往年的游客量已是“翻幾倍”的水平,淡季也變旺了。
文與旅相伴,旅因文而興。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交匯,讓詩與遠方從美好的憧憬成為可以愜意享受的體驗。借著九寨溝第二屆國際生態旅游季開展的東風,九寨溝將繼續整合生態、文化旅游資源,打造更有活力、更有魅力的文旅產品,早日實現“千萬人次、百億收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