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質生產力 打造延邊新IP
2024-07-11
來源:延邊新聞網
從“網紅”城市到“長紅”城市,幾年間,延邊文旅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了順應市場潮流,延邊用“掏家底”的熱情和淳樸,向游客展示了獨有的生態、民俗、邊境、紅色等資源,打造了系列文旅新業態、新場景、新玩法、新IP,賦予濃厚的人文價值和情緒價值,形成“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特色優勢。“正向流量”變“最大留量”,讓延邊在全國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多年來,州委、州政府堅定實施“旅游強州”發展戰略,圍繞旅游“千億級產業”攻堅目標,持續推進延邊文旅高質量發展。延邊連續上榜中國美好生活城市——全國十大魅力打卡之城、年度“美好煥新”城市和中國避暑旅游優選地、2024年中國最向往的旅游目的地等。今年6月,延吉市、安圖縣入圍2024年全國縣域文旅融合綜合競爭力100強榜單,敦化市入圍2024年全國縣域文旅融合發展潛力100強榜單。7月,延邊州入選中國最具潛力文旅城市,為吉林省唯一。喜訊連連,充分展示了延邊文旅高質量發展的新成果。
深挖獨特生態資源優勢,切實打好做強“生態強州”品牌
“兩山”理論為延邊旅游精準定位提供了堅強的理論支撐。目前,延邊共建有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7處國家級森林公園、5處國家級濕地公園。延邊憑借“綠水青山”做好研學游、康養游、生態游等大文章。隨著“冰雪絲路”建設納入國家規劃,我州制定出臺《延邊州冰雪經濟發展規劃(2023—2027年)》。以“長白天下雪 吉美在延邊”為主題,精心打造以“冰雪旅游、冰雪體育、冰雪文化、冰雪裝備”為核心的“4+X”冰雪旅游產業鏈條,推出一批具有延邊特色和季節特點的冬季旅游優質產品,推動“年均百萬人參與冰雪運動”,擴大冰雪消費總量。
突出整體謀劃和項目驅動,構建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
近年來,延邊以“避暑休閑、冰雪旅游”為產業“雙架構”,充分挖掘“生態、民俗、冰雪、邊境、紅色”等資源稟賦,統籌規劃、突出特色、差異發展,打造“一核集聚、兩帶牽引、四區協同”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
“一核集聚”即以延吉為龍頭,提升中國朝鮮族民俗園、延吉網紅彈幕墻、恐龍王國等景區景點配套功能,加快打造帽兒山改造提升、良田里文旅小鎮、延吉客車1978文化景區、延吉1952商業街等8個文旅新地標,不斷釋放輻射效應和溢出效應。“兩帶牽引”即圍繞“沿圖們江”和“環長白山”兩個方向,加快推進G331沿邊開放旅游大通道建設,大力發展邊境自駕游、騎行游,深度開發休閑度假、消夏避暑、溫泉康養、露營野炊等旅游產品,打造千里圖們江旅游風情帶、環長白山休閑康養度假帶。“四區協同”即堅持差異化、主題化發展路徑,打造琿春三國風情旅游區、和龍仙峰冰雪旅游區、安圖生態旅游度假區、敦化六鼎山及雁鳴湖山水度假區,開通連接重點景區的旅游專線,推動延邊旅游聯動發展,激發內生動力。
聚焦業態創新和優化供給,煥新升級旅游新業態、新場景、新玩法
延邊啟動“‘煥新升級·集聚人氣’旅游新玩法打造計劃”,圍繞打通“吃住行游購娛”全產業鏈,深入做好“旅游+”“+旅游”文章,著力滿足游客個性化、特色化、多樣化需求,培育壯大文旅新質生產力。
2019年延邊美食榮登央視《魅力中國城》文化旅游魅力榜,2023年延邊入選中國旅游產業美食旅游目的地創新發展典型案例。2024《中國美好生活數據大調查》數據成績單顯示,延邊美食吸引力高出全國均值1倍以上。建設一批各具特色的服裝租賃店、體驗館,打造全國知名旅拍基地;以建設全國足球發展重點城市、國家西部地區體教融合足球青訓體系建設試點城市為契機,深入開展“足球之鄉”文化季系列活動;持續打造“三紅兩地一前沿”紅色標識、紅色教育基地、紅色主題線路,叫響“山山金達萊、村村烈士碑”紅色研學品牌;豐富拓展延吉網紅彈幕墻、琿春歐式街、敦化渤海湖等夜經濟集聚區,切實以新“夜”態升騰城市煙火氣、點燃消費新活力。
做精宣傳推介和活動策劃,擦亮延邊旅游品牌
深入實施“引千萬游客入延計劃”。加強與東北地區、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客源地的對接合作,深化引班入延、引會入延、引訓入延、引賽入延,持續炒熱“五十公里桃花塢”“跑男延邊行”等熱點話題,強化“歌舞之鄉”“足球之鄉”“旅拍基地”的宣傳推廣;精心打造“秘境圖們江·網紅新延邊”“長白天下雪 吉美在延邊”等主題活動,辦好文化旅游節、消夏避暑節、美食音樂節、冰雪旅游節等特色節慶,深度開發全時全季全年的民俗游、鄉村游、研學游、邊境游等精品線路;加大航線補貼、稅收優惠、金融信貸等支持力度,積極開展“酒店+景區”“機票+門票”等聯動優惠政策,常態化投放惠住、嗨吃、暢玩、樂購等消費券,吸引更多游客打卡延邊,邂逅“詩與遠方”。
新質生產力促進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要因地因時制宜,各地文化和旅游發展的資源稟賦特色和基礎條件等差異很大,發展階段不同、不同類型的文化和旅游發展差異也很大,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打好“特色牌”,找準各地主攻方向和著力點。各地各業做好因地因業制宜,國家做好統籌協調和分類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