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非遺推動文旅融合深度發展
2023-04-17
來源:中國旅游報
2500多年的厚重歷史沉淀,賦予了揚州不一樣的灼灼風華。揚劇、揚派盆景技藝、瘦西湖、個園……如今,富集的非遺和旅游資源正成為這座千年古城重塑城市生態與產業空間的新動能。
4月11日至12日,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工作現場交流活動期間,記者跟隨參加活動的代表們實地考察了中國淮揚菜博物館、瘦西湖風景區、東關街等地,走訪調研了揚州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情況。
炸年糕、艾窩窩、蟹粉獅子頭……4月11日,走進中國淮揚菜博物館慶云堂,這里以菜模方式完整展現了一桌“開國第一宴”,生動彰顯了“吃在揚州”的風采。在盧氏鹽商住宅基礎上修繕建成的中國淮揚菜博物館設有展陳區、體驗區兩大功能區。展陳區根據住宅布局,從前向后次第鋪開,圍繞風味體系、技藝傳承等展示淮揚菜發展的歷史脈絡。體驗區集淮揚名宴品鑒、旅游休閑互動等功能于一體,供游客現場感知淮揚飲食文化的深厚內涵。
當日,揚州大學旅游烹飪學院教授夏啟泉正帶領學生們在體驗區為游客展示淮揚名菜文思豆腐的制作過程。只見師傅們“快刀飛下如絹雪”,千縷細如發絲的豆腐絲似沉似浮地飄蕩在碗中,令在場游客嘆為觀止。“中國淮揚菜博物館在為旅游烹飪學院拓展技藝傳承展示場所的同時,也極大地豐富了游客的體驗,可謂一舉兩得。”夏啟泉說。
春日的瘦西湖,白塔晴云、春流畫舫,風景區內游人如織。兩岸的涼亭中,揚州古琴、揚州清曲、板橋道情、昆曲隨水波流轉,杖頭木偶戲引得眾多親子游客駐足不前;沿岸的揚派盆景博物館里,非遺傳承人現場剪扎“一寸三彎、枝無寸直”的揚派盆景;在五亭橋畔熱鬧的非遺市集上,淮安線編、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徐州風箏等江蘇非遺產品集聚在此,一系列可觀可游可玩的非遺體驗活動吸引了不少游客邊走邊看,感受非遺進景區的無限魅力。
“我們在揚派盆景博物館專門設立了研習所,增強盆景技藝互動演示,并面向游客推出研學旅游產品,吸引游客體驗盆景制作。”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揚派盆景技藝傳承人趙慶泉說。
近年來,瘦西湖風景區積極探索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累計投入4.8億元建成揚派盆景博物館、運河非遺街區等非遺體驗空間,推動揚派盆景技藝、揚州“三把刀”技藝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融入旅游空間,不斷增強非遺傳承實踐活力,豐富旅游文化內涵。
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楊志純介紹,2021年,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出臺《江蘇省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工作指南(試行)》,鼓勵各地在保護傳承非遺資源的基礎上,突破時間、空間、形式的限制,將非遺展陳、展示、展演、體驗活動植入景區內的“吃、住、行、游、購、娛”各個環節。非遺進瘦西湖風景區項目即為江蘇省首批20個“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示范項目之一。
“在創新非遺旅游產品方面,2021年,瘦西湖風景區以盛唐禮儀和傳統文化為主題,結合全息風扇、3D投影、AR換臉等技術,融入古琴、洞簫等演藝形式,打造了‘二分明月憶揚州’非遺夜游項目,備受游客青睞。該項目自推出以來,累計帶動實現門票收入3000萬元。”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黨工委書記沈伯宏說,“景區將繼續推動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舉辦好非遺主題月、非遺研學夏令營等活動,創新非遺年輕化、個性化表達,讓非遺‘熱’起來、旅游‘火’起來。”
4月12日,來到揚州市東關街傳統街區,謝馥春、黃玨老鵝等老字號一字排開,讓游客近距離感受舌尖上的美味和傳統制作技藝的魅力。非遺在這里實現了看得見、摸得著、吃得到、帶得走。
據了解,東關街傳統街區擁有比較完整的明清建筑群及“魚骨狀”街巷體系,共有50多處重要歷史遺存。近年來,東關街傳統街區縱深推進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規劃建設了一批具有非遺元素和揚州風格的園林建筑景點,引入揚州評話、揚州清曲等20余個非遺項目,開設15間特色民宿,實現了產業優化和街區轉型蝶變,并在今年獲評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
實地領略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的生動圖景后,參加活動的代表們紛紛表示,揚州市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的經驗值得學習借鑒,將把系列好做法帶回去,加快推動非遺與旅游“雙向奔赴”、深度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