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民間文化促文旅融合
2023-03-17
來源:新浪網
宜興地處太湖之濱,作為陶的古都、竹的海洋、洞的世界、茶的綠洲,人杰地靈,孕育出燦爛輝煌的陶瓷紫砂文化,走出過偉大的藝術家、教育家。這座鐘靈毓秀,精致溫婉的江南小城,是民間文化的根基,之中濃濃的人情味兒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更是吸引著無數游客前來探訪,宜興的文化旅游行業在迷人的民間文化推動下蓬勃發展。
陶瓷紫砂浸潤著悠久的歲月,于熊熊烈火中綻放出溫潤細膩的光輝;蜀山蠡河、善卷洞、古南街、東坡書院承載著宜興獨特的文化記憶,傳承著千年歷久彌新的藝術財富;徐悲鴻、吳冠中、顧景舟等一眾大家生于斯、長于斯,民間文化塑造了他們的氣質,其韻味已經深深地鐫刻在他們的作品中。直至今日,一提到宜興,念在口中、放在心中的依然是宜興民間的人文符號,一城煙雨,紙短情長;一捧鄉愁,雋永時光;一次邂逅,宜興難忘。
著名作家黑陶曾在講座中分享了他的名稱來源:兒時我住在丁蜀鎮,家旁邊有一個燒制陶瓷紫砂的窯,窯內日夜不息地燃燒著數丈高的火焰,泥石胚在烈焰高溫下脫水燒結,脫胎換骨,變得溫潤、細膩、光滑。窯外是一條大河,黎明時分氤氳著薄薄的水霧,鎮上的人稱它為蠡河,傳說范蠡助勾踐滅吳之后,棄官隱退,攜西施順蠡河而下,來到宜興丁蜀定居,并以制陶為業,當地人尊奉他為陶業祖師,稱他為"陶朱公"。千百年來,丁蜀鎮古南街一直是宜興紫砂的設計、制作和銷售中心,工坊鱗次櫛比,街上人聲鼎沸,商埠嘈雜,熱鬧繁華,紫砂器皿從蠡河碼頭啟程,一路進長江、上遠洋貨輪,被運往五洲四海。
“人間玉珠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從這句詩中足以窺見紫砂壺的珍貴和無與倫比的藝術價值,古樸典雅的氣質、獨樹一幟的裝飾工藝讓一把紫砂精品價值連城。紫砂壺上雕刻的詩詞印章,壺身描繪的花卉、蟲鳥、山水,皆將浪漫的古典性、豐富的民族性的文化特質展示得淋漓盡致,讓人愛不釋手。作為世界陶瓷工藝中最獨樹一幟的存在,紫砂壺以表面不施釉的獨特工藝達到了藝術性與實用性的完美統一。因為不施釉,所以紫砂壺具有良好的透氣性,“泡茶不走味、儲茶不變色、盛夏不易餿”是別的瓷器無法擁有的優點;而使用的年代越久,壺身更是歷經歲月的沉淀、經過不斷的摩挲顯得愈發光潤古雅,泡出的茶也愈發醇郁芳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顧景舟大師就看中紫砂耐熱性好、傳熱緩慢的優勢,響應宜興政府號召,參與了湯渡陶業生產合作社紫砂生產工場的組建籌劃工作,批量生產日常生活使用的鍋、杯、盆、壺、杯等,紫砂就此徹底走進了千家萬戶。
走上古南街的青石板路,路旁立著過去燒制陶瓷的窯,像矗立的紀念碑昭示著千百年的輝煌。白墻黛瓦,古韻悠然,路上行人緩緩走,不時抬頭,尋找屬于自己的那片屋檐,在那里,他們以茶會友,以壺交友,聽琴聲悠悠,感嘆天涯芳草知音有。巷口街角,紫砂名人故居散落其間,讓人駐足、景仰……
古南街上紫砂無處不在,從紫砂博物館的紫砂石原礦,到制壺人屋中砰砰索索的錘泥制壺聲,再到顧景舟故居中擺放的紫砂壺,處處彰顯著宜興作為陶都所蘊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悠久的歷史傳承。紫砂文化如同窯里的火,越燒越旺,經久不衰,一代代視紫砂如生命的工藝師傳承發展著制壺技藝,將紫砂壺從一個單純的壺紫砂轉化成一個可以包容萬物載體,將中國的傳統書法、繪畫、金石和篆刻等藝術融于一壺,達到“形”與“器”的統一,將傳統文化的韻味融入壺的靈魂,將民間藝術發揚光大,在給予人們美的享受的同時向世界展現中華傳統工藝之美。
古南街上悠悠走,有一泥繪小店,店主是一對父女,店內陳列著五彩斑斕的紫砂壺,一改往日紫砂樸素的模樣。一柄繪有滔滔江水的紫砂壺正噴涌出磅礴的力量,仔細端詳,紅色的河水卷起驚濤駭浪,拍打在河中的巨石上,掀起數丈高的白色水花,濁流結成九曲連環,浩浩蕩蕩,一往無前,這正是黃河,我們的母親河。千百年來,它見證了中國大地的政權巨變,承載了華夏人民的離合悲歡,謳歌了中華兒女的正氣凜然。這是泥繪大師楊志清的作品,他把黨比作紅色的母親河,他感恩黨在民族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帶領我們走向勝利解放,帶領我們走進新時代。就像黃河頌贊頌地那樣:你像一個巨人出現在亞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體魄筑成我們民族的屏障!
明末清初誕生的泥繪,從雍正乾隆時的興盛到民國時期慢慢衰亡,成為了斷層的記憶,改革開放以來,楊志清重新拾起這美妙的藝術,從僅存的古董中探索泥繪的奧妙。五色的紫砂泥為泥繪的絢麗多彩奠定基礎,清朝用毛筆涂抹紫砂泥,容易開裂、顏色不均不說,成品率也不高,楊志清用現代的技術獲得更細膩、篩孔率一樣的泥,控制了收縮比,并用刻刀等工具像油畫一樣層層疊加,讓泥繪變得立體生動,黃河頌紫砂壺上的石頭立體厚實、粗獷豪放,盡顯時光與河水的痕跡。這是一次“革命性”的創新,讓古董里的泥繪“活”起來,賦予了紫砂全新的生命力。
在宜興紫砂文化的熏陶下,宜興扶風小學舉行了“民間藝術進課堂,傳統文化潤心田”的活動,并邀請到宜興紫砂陶全手工制作傳承人、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劉建芳上一節陶藝體驗課。課堂上,劉老師介紹了紫砂文化的發展歷史、繼承意義和基本技法,在現場展示環節,劉老師高超的技法贏得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作為紫砂藝術的繼承者,劉老師說的最多的兩個字就是“傳承”:從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中汲取營養、把民間藝術引入課堂教學,加深學生對民間傳統文化的理解、對家鄉民間藝術的熱愛,這些何嘗不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一事精致,便已動人。從一而終,便是深邃。”這句話道盡了紫砂工藝者的一生,他們匠心不變,初心不改,因為紫砂礦,宜興成為了陶都,因為這些了解紫砂、熱愛紫砂、探索紫砂、發揚紫砂的工藝師們,紫砂才從普通的器皿化身為藝術品,躍居中國百具之首。在古南街,這個紫砂誕生的地方,幾百年來見證了紫砂人的刀起刀落,承載著紫砂人的悲歡離合,土石有情,磚瓦有情,人亦有情。紫砂工藝師們早已于紫砂融為一體,走入時代,走出大美。
梁祝傳說記載于明馮夢龍《喻世明言》、清吳景墻《光緒宜興荊溪縣新志》、《仙蹤記略》等文獻中:東晉寧康年間,國山(時善卷屬義興郡國山縣)祝家獨女英臺(常州義興即今宜興人)聰明好學,喬裝至碧鮮巖,與梁山伯筑庵同窗共讀,情篤意深,學成臨別,英臺托家中的九妹,約山伯請媒提親。兩年后,山伯至祝家,英臺著紅妝相會,山伯方悟隱情,然英臺已許配馬公子,父命難違,鑄成英臺抗婚之愛情悲劇。宋薛季宣《游祝陵善卷洞》有詩云:“萬古英臺面,云泉響佩環”,作為唯一在世界上產生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梁祝故里善卷洞不僅每天上演著梁祝的戲劇,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前來觀賞,更有隨處可見傳說的遺跡,那斑駁的老墻、千萬年郁郁蔥蔥的銀縷梅默默見證著歷史天地間的風風雨雨。
梁祝故里善卷洞是一個喀斯特地貌的溶洞,進入洞中,宛如進入一座神秘的地下宮殿。中洞是一個1000平方米的獅象大廠,大廠兩旁屹立一象一獅,高大威武,守衛者一般保護著洞內奇觀,廠內遍布形似飛鳥、游魚、熊貓、竹筍的巨石,在彩色燈光的映襯下惟妙惟肖。上洞似大佛手掌,終年云霧繚繞,環壁有奇石形成的荷花倒影,栩栩如生;下洞溪水潺潺,四周悄然無聲。出洞則是一葉扁舟,徐徐蕩開水面,在黑暗中穿梭,一霎時豁然開朗,陽光一瀉而下,青山依舊在,綠水悠悠。
出洞處有一座古老的碑亭,亭中屹立著唐代司空李蠙所書的“碧鮮庵”石碑,與重建的祝英臺讀書處、琴室、英臺閣、蝴蝶軒、三生堂等珠簾合璧、相得益彰,景區里隨處可見的“蝴蝶”,寓意著琴瑟和鳴的美福美滿,寄托著人們對自由愛情天長地久永不分離的向往與追求。
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中國 ?宜興梁祝文化旅游節暨觀蝶節都在善卷洞風景區盛大舉行:五一黃金周漢服沉浸式游園、“巾幗展芳華 禮贊新中國?旗袍秀游園”、“緣來在這里——善卷洞甜蜜之旅”相親活動、尋找最美花仙子??????浪漫的晚會、美食豐盛的愛情街市將善卷美景、宜興美食與對愛情的美好期盼結合起來,各地游客紛至沓來、笑臉盈盈,欣賞著美好的景色,共同懷念那份美好的梁祝愛情。讓梁祝文化與旅游相結合,增強了梁祝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力。
一卷張渚山水,千年化蝶傳奇,善卷洞風景區以梁祝文化為核心,以觀蝶節為契機,以人文促進旅游,以旅游傳遞文化,讓游客賞民俗底蘊,覽秀美山水,品宜興風情,打造出宜興文化旅游的名片。
畫上的駿馬鬃毛飛揚,仿佛得勝歸來的戰馬,昂首奮蹄、意氣風發,恣意飛馳、自信瀟灑,這就是一代宗師徐悲鴻的代表作《奔馬圖》。大師采用大角度透視,用前腿交叉,馬蹄一上一下的手法展現奔馬疾馳的速度。畫面前大后小,前伸的雙腿和馬頭似乎要沖破畫面,讓參觀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馬兒矯健的身軀、淋漓的汗水、昂揚的斗志。作為宜興徐悲鴻紀念館的鎮館之寶,這幅畫無時無刻不講述著這位繪畫大家與宜興的情緣。
徐悲鴻紀念館的工作人員介紹:徐悲鴻出生于江南宜興屺亭橋鎮, 父親是當地有名的畫家,在山水花鳥方面造詣頗深,徐悲鴻自幼熏陶在濃厚的藝術氛圍中,耳濡目染,對書畫產生濃厚興趣,九歲開始學畫,從此筆不離手,到上海、去法國,歷經千辛萬苦,終成一代大師。在日軍侵華加劇,民族危亡之際,徐悲鴻為支持國內抗戰而創作了《珍妮小姐畫像》等畫,在1940年又完成了國畫《愚公移山》,贊譽中國民眾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奪取抗日最后勝利的頑強意志。
聽著介紹,看著館內人頭攢動,贊嘆之聲不絕于耳。人群當中,有幾隊小學生特別引人注目,他們舉著旗子,井然有序地跟在講解員身后,崇敬而欣喜地看著墻上的畫,工作人員告訴我,自從紀念館開館以來,周邊各市的學校都會選擇這里作為春游或秋游的目的地,不僅可以欣賞徐悲鴻的巨作,受此民間文化的熏陶,也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革命先輩像畫上的馬一樣奮力拼搏、不畏艱險的精神。近年來,宜興市政府連續舉辦多屆徐悲鴻藝術節,多次舉辦藝術展覽和交流活動。就在今年的11月25日,中國?宜興第六屆徐悲鴻藝術節暨“徐悲鴻杯”全國中國畫名家邀請展開幕,以“悲鴻故里、騰飛宜興”為主題,開展“徐悲鴻杯”全國中國畫名家邀請展等一系列活動,講述悲鴻故事,弘揚悲鴻精神。
人們對徐悲鴻的敬仰、對其畫作的熱愛幾十年來從未在這片土地上消退,脫胎于民間的繪畫帶著萬丈光芒照耀著宜興大地,無數沐浴在光茫下的學子跟隨指引,行走在寬闊的大道上。鮮花怒放,筆紙沙沙,他將西畫技法融入國畫,將滿腔情緒傾注筆尖,立足中國現代寫實主義美術,成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
看著脫胎于紫砂藝術、神話傳說、繪畫美術等民間文化的紫砂文化、旅游文化、名人文化在宜興大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不禁感嘆縱然滄海桑田、世事變遷,民間文化總是青春不老、旭日蓬勃,把握時代的脈搏,閃耀歷史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