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農文旅融合探索鄉村致富路
2022-09-28
來源:洛陽網
石溝村的“鮮花經濟”、卓安農場的“循環農業”、提升改造中的“魏坡·新序”……行走在孟津區朝陽鎮,處處可感鄉村產業發展的強勁脈動。
近年,朝陽鎮圍繞鄉村振興“151”工作舉措,緊緊抓住產業發展這一根本命脈,大力推動文旅融合、農旅融合、產銷融合,把鎮域生態、文化、田園、區位和后發優勢轉變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經濟優勢,開創了鄉村振興新局面。
“先切莖,留下短根,再嫁接,就能種出不同品種的牡丹鮮切花。”27日,在朝陽鎮石溝村的千卉谷鮮切花基地,園藝師付愛玲正為村民示范牡丹砧木整理和花芽嫁接技術。
9月至10月是牡丹分株繁育的好時節。今年,石溝村利用“三清兩建”,又流轉了300畝集體土地,租給千卉谷鮮切花基地,將全部種植牡丹、芍藥新品種,搶占鮮切花產業風口。
“過去,村民種地靠天收,一畝地收入也就是五六百元。”朝陽鎮有關負責人說,石溝村地處邙山腹地,種植農作物產量不高,可氣候特別適合牡丹、芍藥生長。前幾年,該村依托集體經濟合作組織,流轉400畝集體土地,招引鄉賢返鄉創業,建設了千卉谷鮮切花基地。
牡丹鮮切花有多“香”?付愛玲算了一筆賬:今年基地銷售收入達到550萬元,擴大種植規模后產值將超過1500萬元,直接帶動勞動力就業130余人;村民除了每畝地有800元租金,在基地干活每天還能掙80元,一年能干10個月,可以說享受到的是“花樣”增收。
目前,朝陽鎮27個村全部成立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培育特色果蔬、苗木花卉、農產品加工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335家,其中龍頭企業9家、農民專業合作社86家、家庭農場240家。去年,全鎮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554萬元,各個村集體收入均超過10萬元。
“這棗真甜,咬著嘎嘣脆!”27日上午,位于朝陽鎮閆凹村的卓安農場,高端冬棗進入成熟采摘期,吸引不少游客采摘品嘗。隨手摘一顆紅中透白的冬棗放在口中,那淡淡的清香讓人瞬間陶醉。
卓安農場地處孟扣路,在沿線多個采摘園中,主打的就是一個“全”字。
水果品種“全”。春節前后,大棚里的草莓紅艷欲滴,春夏之際,大粒櫻桃、袖珍西瓜、孟津梨接連上市,秋冬時節,又大又甜的冬棗搶鮮上市……在這里,真正實現了“四季有鮮花,月月能采摘,天天嘗鮮果,隨時可休閑”。
產業鏈條“全”。1000余畝流轉土地種植谷子,建設小米深加工廠,米糠喂養果樹下散養的土雞,養成的土雞供應農家樂餐桌,還建設了百草園、五谷園,成為全市首批中小學社會實踐教育基地……可以說,這里是集采摘、生產、加工、培育和旅游休閑于一體的農業生態觀光園。
“小米深加工廠是產業扶貧項目,由4個村集體入股,既為村集體增收,也能吸納群眾就業。”朝陽鎮有關負責人表示,以產業共建為抓手,朝陽鎮圍繞“優”字做文章,找準“優”勢產業,培育“優”質產品,打造“優”良環境,積極盤活廠房、設備、土地等閑置資源,構建“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謀劃發展現代物流、現代農業、農旅文旅等實體經濟,推動農業規模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
挖掘文化特色。朝陽鎮堅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策劃實施南石山村“十三夜市”,聚集花海觀光、兒童游樂、休閑夜游等多種新興業態;提升改造魏家坡景區,豐富業態、完善設施、提升游客體驗,融入鄉村運營發展理念,挖掘鄉村文化消費潛能。
堅持產業帶動。朝陽鎮推動農旅融合、產銷融合,卓安農場、聚泉農業、靜年華采摘園等果蔬產業連點成線、以點帶面;閆凹村的草莓、北陳村的花椒獼猴桃、煤窯村的紅櫻桃、瓦店村的香菇……“一村一品”叫響了特色農業品牌,帶動了群眾增收致富。
近年,朝陽鎮圍繞“新”字拓市場,延伸鏈條創“新”業,加快融合走“新”路,實現集體壯大、企業發展、群眾增收,為鄉村產業發展蓄勢賦能。去年全鎮農業企業年產值2.1億元,帶動就業1200人。
朝陽鎮黨委書記平迎旭表示,下一步,朝陽鎮將以“五星”支部創建為抓手,立足產業特色優勢和市場前景需求,做強主導產業,做優特色產業,全力推動鄉村產業跨界互融、提檔升級,讓花田、果園的“好風景”變成群眾致富的“好錢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