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心logo免费解锁更多功能-糖心vlog在线观看-心糖vlog

麻豆人妻随时随地观看-麻豆国产精品-麻豆入口

黎錦編織打造鄉村旅游文化名片

2022-09-22

來源:中國旅游報

席地而坐,腰帶纏于腰間;雙腿伸直,緊踩經線木棍……在海南省五指山市通什鎮番茅村的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習所內,劉香蘭正在編織黎錦作品。綜桿提花、斷緯織彩,復雜的技巧編織勾勒出精美的花紋圖案。作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代表性傳承人,40多年來,劉香蘭始終專注于黎錦技藝的傳承和推廣,不斷打破傳統、開拓創新,讓傳統技藝黎錦編織煥發新生機。

海南黎族織錦,是我國早期的棉紡織品之一,源于黎族婦女用棉線、麻線和其他纖維等材料做衣服和其他日常用品的生產實踐。它的制作工藝集紡、染、織、繡于一體——先用海島棉紡出棉線,再用蘇木、野板栗、假藍靛等植物按需配比、發酵或蒸煮,然后將棉線染成褐、紅、藍、黑等多種顏色。最后,由手藝人在踞腰織機上慢慢織出精美華麗的圖案。

如此精細復雜的步驟耗時費力,每織繡一套盛裝,大約需要花費一位手藝人半年的時間。黎錦作品的“設計圖紙”一般只印在作者腦中,需要豐富的想象力和細膩的針法才能完成。劉香蘭說:“我們常說黎錦是獨一無二的,因為無論是從圖案、顏色還是編織手法,都很少能找到兩塊一模一樣的作品。尤其在沒有化工染劑的古代,用植物和礦物染出的顏色,深度和亮度無法做到完全一致。”由于黎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而透過這些圖紋,人們可以一窺黎族的社會歷史、風俗習慣、文化特性,因此,黎錦也被稱為“穿在身上的歷史”。

“九仙織女下凡間,開創黎錦3000年……”對于這項有著3000多年歷史的傳統編織技藝,劉香蘭用情至深,13歲起她便跟隨母親學習黎錦制作,從一個初級學徒到如今的國家級傳承人,40多年來,劉香蘭見證了黎錦不斷延續的生命力。

說起對黎錦最初的印象,劉香蘭至今仍然記得十分清楚,小時候只要一有空母親總會拿起腰織機開始織錦,母親織出來的黎錦顏色鮮艷、圖案精美,非常好看。她常趁母親農忙時,偷偷拿著她的工具織錦,憧憬著自己也能像母親那樣織出美麗的花紋圖案。

就這樣,劉香蘭從一個小姑娘織到了嫁人。20歲那年,她嫁到通什鎮番茅村。最初因為家庭生活困難,劉香蘭便想著憑借自己這門手藝賺錢貼補家用。“那時候村里有個黎寨景點,我發現游客對黎錦很感興趣,于是我就靠織黎錦賣錢,增加收入。”

后來,劉香蘭發現隨著時代的變遷,身邊織錦的人越來越少了,到后來織錦變成了只有上了年紀的老人才會的手藝活。“很多年輕人不愿意學習織錦。”如此引人入勝的黎錦,竟然面臨后繼無人的境況,劉香蘭無法接受這種現實。她決定創辦一家織錦公司,把全村的婦女組織起來織錦。這樣,既可以讓黎錦得以傳承,讓更多的人學會織錦,也可以賺錢貼補家用,帶領全村人致富。

2005年,劉香蘭的織錦公司成立了。兩年后,她又在相關部門的幫助下創辦了五指山黎族織錦傳習所,免費開辦織錦技藝培訓班。

劉香蘭開的錦技藝培訓班有點不太一樣。過去只有女人才學黎錦編織,可她卻將織錦技藝傳給了兒子,兒子又傳給了孫子。小孫子王程業3歲就開始學習織錦,如今剛剛7歲,已經學會了4種黎族織錦圖案。

劉香蘭還將傳統黎錦與現代工藝相結合,開發旅游紀念品。當一幅幅精美的圖案出現在提包、襯衫、領帶,甚至是驅蚊貼、名片盒上時,黎錦也隨之聲名遠揚。

2009年6月,劉香蘭被評為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同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0多年后的今天,黎錦編織技藝成為列入“急需保護名錄”的67個項目中少數顯著改善瀕危狀況的項目之一,僅五指山市就有2100多名黎族婦女從事黎錦編織。

“世界上沒有兩幅同樣的黎錦,黎錦應該不斷地創新、發展。”劉香蘭說,“黎錦的色彩是在強烈的視覺沖擊中展現生命力。傳承老技藝,絕不能拘泥守舊,要讓黎錦展現更強的生命力。”

如今在當地,越來越多的農村婦女轉變成“織娘”,通過織黎錦增收。截至2021年底,五指山市共有黎錦技藝非遺工坊6家,每家工坊團隊人員最多60人、最少30人,平均每家吸納貧困戶15人,銷售額從幾十萬元到上百萬元,有效推動鄉村振興。

黎錦包包、黎錦圍巾、黎錦枕套、黎錦耳環……與過去的生活必需品相比,如今黎錦正在以更新的面貌帶動黎族群眾“織就”美好生活。參與黎錦傳承和創新的合作社、小微企業如雨后春筍,形成了“項目 傳承人 基地”“傳承人 協會”“公司 農戶”等多種生產模式,讓黎錦創造更多經濟效益,助推黎錦技藝的非遺活態傳承和可持續發展。海南在《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保護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中提出,到2023年,黎錦及周邊產品開發實現生活化、時尚化、國際化,成為海南自由貿易港的文化名片。

劉香蘭表示,她將繼續傳承和弘揚這門技藝,利用黎錦技藝資源優勢,開發文化和旅游產品。通過生產性保護方式,合理利用黎錦技藝,為旅游業發展注入新鮮元素。“讓古老的技藝煥發新生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但我相信,黎錦代表的文化和故事,一定會吸引更多人對它‘久久見過還想見’。”對黎錦的未來,劉香蘭信心滿滿。


其他文章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