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智慧旅游場景落地見效
2022-09-06
來源:普洱日報
進入文旅融合新時代,普洱將自然生態稟賦、特色區域優勢、民族文化資源疊加成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優勢,以建設成為國際生態旅游勝地為目標,以繁榮文化事業、發展旅游產業為重點,主動融入大滇西旅游環線建設。2022年1月至7月,全市接待游客2191.69萬人次,同比增長17.04%,實現旅游總收入214.53億元,同比增長22.64%。
近年來,普洱市緊緊圍繞時代主旋律,創作佤族原生態民間歌舞《狂歡佤部落》,為古老的佤族文化揭開了神秘的面紗;脫貧攻堅報告劇《賓弄賽嗨》呈現了普洱斐然的脫貧成績,展現了普洱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同時,還創作了《天賜普洱》、《阿佤人民再唱新歌》、《農民院士》、《盟誓》等1100個漳縣普洱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的文藝作品,舞蹈《擺出一個春天》榮登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2年春節聯歡晚會。此外,普洱市還與20多個省內外藝術院團建立合作關系,全面拓展對外交流合作,普洱文化藝術作品先后亮相加拿大、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坦桑尼亞等十多個國家和北京、上海等40多個國內大中城市。
“好戲”既走出國門,也走進家門,讓普洱人在家門口就能看到。2022年普洱市“開心廣場·和諧文化”月月演第152場“喜迎二十大奮進新征程”主題文藝演出于近日在思茅區紅旗廣場舉行,為廣大市民們帶來了一場視聽盛宴。“開心廣場·和諧文化”月月演群眾文化品牌活動自2008年舉辦以來,不但豐富了城區廣大群眾和干部職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時展示了各精神文明單位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為群眾文化活動樹立了“品牌”,成為普洱市城區群眾文化活動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活動每年參演單位達144家,每場演員約200余人,每年觀眾達15000余人次,并入選全省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
截至目前,全市有公共圖書館11個、文化館11個、美術館1個、博物館8個、建成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市級支中心和9個縣級分中心,已初步建成門類齊全的市、縣、鄉(鎮)、村四級文化網絡。各類文化場館免費開放接待群眾1440萬人次、開展文化活動3.2萬余場次、送戲下鄉7600余場(次),免費開展文化展覽、講座、培訓等活動27800場(次),參與群眾達652萬人次,獲得73個省級以上群眾文化活動比賽獎項。
茶山云海,體驗山間美宿。連日來,位于思茅區倚象鎮大寨村倚象山云縵營半山酒店訂單量持續增長,普洱國家公園、茶馬古道旅游景區、墨江北回歸線標志園等景區也迎來客流高峰。
為豐富旅游景點業態,建設和打造一批可持續、有吸引力、能落地的精品旅游項目和旅游品牌,普洱市不斷豐富文化旅游發展要素,精準招商帶動產業發展,先后引入云南湄公河集團、松贊集團等一批產業鏈涉及旅游景區、康養度假、精品酒店的行業領先重點企業。普洱國家公園、倚象山云縵營半山酒店等一批旅游項目相繼建成,梅子湖跑馬山洲際華邑酒店、松贊林卡系列酒店等各類重大項目建設有序推進。2012至今,全市旅游業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446億元。全市累計創建A級旅游景區24個,入選第二批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先后榮獲十大旅游潛力城市、中國最具投資潛力旅游目的地等稱號,連續3年入選中國康養城市50強。
為加大“引客入普”力度,在5G互聯網時代下,普洱文旅靈活妙用活動、節慶、事件營銷,講好普洱茶與咖啡的“一城兩味”故事,帶領游客感受“世界茶源”嶄新風貌。短視頻平臺上,普洱國家公園小熊貓、入也古風集市、茶馬古城旅游小鎮夜市等話題持續升溫,可觀、可感、可體驗的“普洱云游之旅”吸引了大量網友眼球,“休閑”“康養”“慢生活”成為普洱旅游最顯眼的標簽。
2017年,隨著“一部手機游云南”工作正式啟動,全市13個智慧旅游場景落地見效。“一部手機游云南”普洱場景全面通過驗收,實時數據日趨豐富,“智游普洱”小程序迭代升級,刷臉應用逐步推開。資源數字化、服務智慧化、決策智能化目標初步實現。24個A級景區、4個市級公共文化服務場館實現“游云南”線上預約,56項特色產品上線“游云南”銷售,文創和普洱茶類商品上線數量居全省同類產品第一,為全國各地的游客“云”游普洱、了解普洱、走進普洱提供了高效又便捷的“線上”渠道。
行走在普洱,居住在普洱,看連臺“好戲”,看連篇“美景”,讓我們共同期待一個更好的普洱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