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色寧都構建全域旅游大格局
2022-08-24
來源:贛南日報
走進寧都,看紅色,這里有震驚中外的“寧都起義”歷史,有波瀾壯闊的反“圍剿”場面;看古色,這里有豐富多彩的客家民俗表演,有古色古香的客家祠堂文化;看綠色,這里有郁郁蔥蔥的翠微群山,有風光旖旎的贛江源頭。近年來,寧都縣依托豐富“紅色、古色、綠色”的旅游資源,發揮美麗鄉村建設集聚效應,培育旅游大市場,發展旅游產業,構建全域旅游大格局,大力推進旅游產業發展。
“空氣是小時候的味道,景致是小時候的念想。回到寧都,勾起了我小時候的回憶。”剛退休由南昌回到寧都定居的王萬全老人十分動情。
行走在寧都這座特色山區小城,你會感到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就是古城與現代都市的完美融合。站在城南大橋,朝西南遠眺,古剎、古塔在陽光下耀眼奪目,美輪美奐;朝西北望去,丹霞翠微,郁郁蔥蔥。
城在景中,景在城中。近年來,該縣緊緊貫徹這一理念,將旅游元素全方位注入城市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積極實現城市與景區、建筑與景觀、道路與景致、生態與景色的有機融合,做到彰顯生態、人文之美的同時,還能做到留住歷史、尊重歷史,放眼未來。
這幾年,寧都搶抓“鄉村振興”“省交通強國建設試點縣”等政策機遇,交通得到全新改善,寧定高速、廣濟高速、興泉鐵路建成或開工,寂靜的小城從此喧囂,便利和通達的交通引來眾多的游客。
為提升文化旅游軟實力,寧都近年來投入近3000萬元資金對萬壽宮、毛澤東舊居、黃陂楊依村等100余處文物古跡或紅色舊址進行修繕與保護。同時,啟動了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示范工程,為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找到了有效載體。
“寧都的宗祠文化游實在是太棒了!不僅了解了我們的祠堂文化,還學到了許多紅色歷史故事,帶孩子一起來受益匪淺。”暑假,正在寧都縣小布鎮紅色舊址群參觀的游客胡靜帶著孩子一邊拍照一邊感慨道。
寧都依托豐富的古祠堂和紅色文化,堅持傳承與創新、挖掘與培育相結合,推動小布、青塘、黃陂、東山壩等地祠堂串點成線,組織安排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志愿者進行義務講解,全力推進祠堂紅色、古色文化游,助力鄉村振興。
“紅色祠堂”,見證歷史。小布鎮是寧都縣紅色舊址保存最多、最完整的鄉鎮,其中有享譽全國的中國工農第一部無線電偵察臺、中共蘇區中央局、中華蘇維埃革命軍事委員會等18處紅色革命遺址,還有紅軍標語、壁畫100余幅,文件、文告、實物、回憶錄等歷史文物200余件。
近年來,寧都搶抓蘇區振興的機遇,堅持“保護修繕,展示利用,環境整治”相結合的原則,采用原工藝、原材料、原做法對古祠古建筑等革命舊址進行保護性修繕,確保“修舊如舊”。同時,該縣還將革命文物維修保護與鎮村聯動、古村落保護、特色小鎮建設和鄉村振興等工作有機融合,整合交通、水利、農業等專項資金,全面規劃,整體推進,打包用于革命文物保護所在村莊的綜合改造,并聘請義務文保員,實行常態化管理,全面提升革命文物品位,不斷加大對革命舊址的保護、傳承、利用力度。小布鎮的中共蘇區中央局舊址、“第一部無線電臺”、黃陂鎮的中央蘇區一、二、三次反“圍剿”指揮中心、青塘鎮的共青團(少共)蘇區中央局舊址……寧都縣各鄉鎮根據紅色歷史,打造紅色品牌,使紅色之魂深深扎根于贛南大地。
據統計,如今寧都縣僅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就有97處,其中“國保”4處,“省保”15處。
高高的竹篙火龍點亮了星空、映紅了祠堂,長長的橋幫燈串起了萬家燈火,精美的扛燈游走在祠堂之間沸騰了鄉村……行走在寧都鄉村,祠堂里的紅色讓人動容,它的古色同樣讓人驚喜。
“利用鄉村古色,既保護了古建筑,也讓當地百姓富了口袋。”寧都縣田埠鄉黨委副書記、宣傳委員袁蘇霞介紹說,田埠鄉東龍古村,被譽為“中國江南第一宗祠村”。古村透出濃濃的田園風光,村中央的水塘,塘邊鵝卵石鋪的鄉道,依塘而建的祠堂、民居,宛如一幅恬靜的水墨丹青。壯觀的橋幫燈、律動的茶籃燈,吸引著游人源源不斷,村民們辦起了農家樂、民宿,日子越過越滋潤。
日前,距離縣城40公里的東山壩小源村迎來了許多游客。“一大早出發,小源是我們今天的第七站了,我們一路感受寧都祠堂文化,這次旅行對大家都意義非凡。”游客溫梓晗有感而發。同樣喜上眉梢的,還有各鄉村農家樂飯店及民宿老板。“這幾天游客爆滿,這都是托了我們黨和政府的福啊!”小源村八大碗農家樂老板曾天寶看著游客絡繹不絕,忙得不亦樂乎,臉上也是藏不住的笑意。
“農家樂”火爆帶動了鄉村土特產的暢銷。茶葉、山茶油、土雞蛋等農產品成了“網紅”。游客在體驗鄉村風情、觀賞農家風光的同時,臨走時總要帶上些農家土特產。
“寧都縣堅定文化自信,以祠堂文化為其一載體,推動新時代文化繁榮發展,從中汲取奮進力量。”寧都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廖麗萍介紹說,寧都積極探索構建“祠堂 文化”陣地,深挖提煉傳統祠堂文化,將祠堂打造為基層善治陣地、文化集散陣地、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實現文化聚民、文化悅民、文化惠民,賦能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