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水縣推進全域旅游:文化有魅力經濟添活力
2019-10-23
來源:中國江西網
文化進士園內的狀元閣(舒言誠拍攝)
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新聞客戶端訊 記者黃思農報道:吉水縣素有“文章節義之邦,人文淵源之地”“江南望郡”“狀元之鄉”“才子之鄉”的美譽。吉水縣對吉水廬陵文化進行系統深入的挖掘和整理,打造吉安·中國進士文化園,把吉水散落的旅游資源串起來,打造輻射城鄉的精品旅游觀光線路,而推進文化旅游的同時,也帶動了當地的經濟活力。
網媒記者在燕坊古村采訪(舒言誠拍攝)
燕坊古村傳遞廬陵文化
吉水縣充分利用“廬陵文化源,名人輩出地”等旅游資源優勢,將先賢文化、紅色文化、古村文化、書院文化、名人文化與旅游業有機銜接、融合,緊扣“文旅結合”思路,將旅游資源統籌為地方形象展示,為文化旅游提供新的方式,形成品牌效應。
燕坊古村就是這樣一個典型案例,不僅保留了明清贛派建筑群,而且現存明清建筑102處,包括宗祠、學堂、牌坊、民宅、古井、古塘、古墓、古牌坊、明清家具、古雕刻等建筑,村后古樟、古楓和村前古井、古池塘與古村融為一體,具有深厚的廬陵文化底蘊。
追根溯源,早在公元前600多年春秋東周戰國時期有位叫奭(“史”盛大)的將領受封易地,取號為燕國,他的子孫就都以“燕”為姓。到了漢朝公元100多年,燕姓子孫燕希巽(鄢氏始祖)抗擊匈奴有功,被封為山西太原大將軍,武略之職,并在平陽(今山西臨汾)賜爵封為鄢陵候。從此以后,“燕”姓便改為“鄢”姓。
首個中國進士文化園打造城市名片
進士文化具有中國特色,把它打造成精品文化旅游項目,吸引更多人了解中國進士文化,感受中國進士文化的獨特魅力,是吉水縣打造省內首個中國進士文化園的初衷。
中國進士文化園結合廬陵文化特色,打造以進士文化為主題的古典園林。整個空間布局以進士博物館為核心,結合藏書樓、狀元門、狀元閣等元素,并通過情景再現、古街恢復等方式,植入豐富的祠堂文化、書院文化、進士文化,營造一處靜則品“開科取士”的進士文化,動則參與互動“金榜題名”的榮耀活動之園。
三千進士冠華夏,滿朝文武半吉安,詩中也告訴人們吉水縣是個人杰地靈的好地方。來到吉水可以全面系統地了解中國科舉和進士文化,博物館設有專門的進士與中國歷史、江西科舉進士文化、外國科舉與進士文化、科舉的現代影響等專業展廳;還可以系統地了解進士科舉歷程、考試程序、歷代進士大觀、鼎甲進士概覽等。園內有一座進士題名碑,介紹了吉安地區歷史上17位狀元的勵志故事,還刻有吉安地區近3000名進士名錄。在這兒,游客可一飽眼福,體驗當年鼎盛的進士文化,沉浸在歷史的長河中靜靜感受廬陵文化的璀璨。
文旅結合,吉水將借助進士文化園打造城市新名片。
紅網記者彭夢汝被網媒記者圍拍(舒言誠拍攝)
中國清水龍蝦之鄉“吃貨經濟”為當地旅游添彩
吉水縣同江現代農業示范園座落在贛江盤谷段西岸及同江兩岸,位于盤谷楓江兩鎮接壤處,風景優美,水質優良。該示范園依托贛江同江水資源優勢,利用峽江水利樞紐工程抬田區,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改造,通過公開招標流轉土地方式,引進了吉水縣盤谷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江西省金富漁業有限責任公司、吉水大美生態漁業發展有限公司、吉水縣龍升漁業養殖專業合作社4家經營主體。
基本建成有機稻種植、小龍蝦、大閘蟹、澳洲龍蝦、四大家魚精養基地,逐步發展成良種繁育、生態種養、休閑垂釣、鄉村旅游基地。示范園預計總投資5億元,已建成4600畝稻蝦基地、2000畝稻蟹基地、1200畝澳洲龍蝦基地、1700畝蝦苗基地和2000畝特種水產精養基地,2019年種植有機水稻7500畝,投放大閘蟹、豆蟹苗共120萬尾、投放澳洲龍蝦苗2萬尾,目前長勢良好,2018年評為江西省現代農業示范園。
不少旅客來到吉水品嘗了當地的河蟹、稻蝦,不禁對這種好吃的食材連連稱贊,也讓來到吉水縣創業者們帶著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未來的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