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化資源帶動旅游發展新業態
2019-06-21
來源:文旅中國
在文化和旅游融合的開局之年,如何找準兩者融合發展的最佳契合點,成為各級文旅部門面臨的問題。今年恰逢端午假期碰上“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四川各級文旅部門抓住機遇,無不以文化底蘊作為吸引游客的法寶,讓文化資源成為四川旅游業態轉型的新動力。
拉動5000億 博物館持續掀起“旅游熱”
來自甘肅武威的游客梁蕭算了一筆賬,如果將端午度假目的地選擇在其他4A級景區,100元或許還不夠買一張門票。而在成都,各大博物館普遍實施惠民措施,一個普通的三口之家,只需花費百元左右,就可以在武侯祠、金沙或者杜甫草堂暢玩一整天。
“為什么博物館的熱潮頻繁在四川掀起呢?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博物館的文化產品供給十分豐富。”談及游客選擇博物館過假期的火爆現象,四川博物院相關負責人認為,這與博物館近年來在文旅融合和惠民舉措方面的探索有很大關系。
端午期間,僅位于成都的各大博物館就推出了一系列惠民服務活動。四川博物院展出的“琴·心古琴展”吸引了大批外地游客前來參觀,蜀派古琴的代表“石澗敲冰”更是觀展游客的打卡文物;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借助向公眾免費開放“太平有象——明清牙雕藝術展”的契機,吸引游客參加“拯救小象EMMA”及“濕拓畫”社教活動并聆聽《當中國人遇到象牙》講座;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免費向游客分時段、定點提供義務講解服務。據統計,端午期間,金沙遺址博物館接待游客2.6萬人次,杜甫草堂博物館接待游客2.83萬人次,武侯祠接待游客2.84萬人次。
目前,四川省國家A級景區數量已超500個,其中以文化資源為主或包含文化資源的景區不在少數,博物館、紀念館及文化遺產、文物保護單位拉動全省旅游收入在5000億元左右。眾多文物保護單位和文化遺產,已經成為大眾的旅游目的地。
備受追捧 紅色旅游推出“九大行動”
“木門會議是紅四方面軍入川后召開的第一次重要軍事會議,意義重大。此刻站在這里,當年史詩般的畫面仿佛就在眼前。”6月8日,在廣元市旺蒼縣木門軍事會議紀念館,帶著孩子前來參觀的成都市民韓東說,館內陳列的400多件珍貴革命文物、照片和圖表,生動再現了紅軍在四川的光輝歷程,不僅他自己感受了濃厚的紅色文化,也能讓下一代學習紅軍艱苦奮斗的精神。
如今在四川,紅色旅游漸受追捧,越來越多把紅色景區、名人故居作為“全家游”“親子游”的主要目的地。
端午期間,全省紅色旅游景區紛紛推出融合紅色、綠色和景色的“紅色+”旅游套餐,寓教于游,吸引游客。巴中市通江縣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廣安市小平故里、南充市朱德故里、資陽市陳毅故里、宜賓市趙一曼紀念館等景區接待游客量明顯增加;梓潼兩彈城景區“探秘兩彈真跡·追尋強國歷史”、江油西山紅軍文物陳列展等活動廣受贊譽;朱德故里等景區開展的快閃活動引爆游客的愛國熱情……
此外,為更好利用這些紅色資源,四川省紅色旅游工作協調辦公室于今年年初宣布2019年四川將重點實施紅色旅游“九大行動”,即紅色旅游精品打造行動、紅色旅游教育功能推進行動、紅色旅游融合發展推進行動、紅色文化內涵挖掘行動、紅色旅游扶貧富民促進行動、紅色旅游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升行動、紅色旅游宣傳營銷與市場開發行動、紅色旅游資源創新保護行動、紅色旅游人才培育行動。爭取2019年全省紅色旅游接待人數突破1.2億人次,紅色旅游總收入超過610億元。
植入非遺 塑造文旅融合典范
相比“下車拍照、上車睡覺”的單一旅行模式,在四川,非遺的植入,豐富著旅游的內涵,讓旅游方式有了多種可能。近期推出的10條“非遺之旅”路線,就以非遺傳習所、非遺體驗區和非遺體驗基地為載體,與知名景區融合,與旅游服務融合,與旅游體驗融合的方式及時進入游客的“菜單”。
據了解, 10條“非遺之旅”各有特色,“藏羌環線非遺之旅”依托“九寨溝環線”經典旅游線路,游客可以在欣賞美景的同時,深度體驗羌年、羌繡、羌族羊皮鼓舞等羌民族非遺項目的獨特魅力;通過“香格里拉非遺之旅”可以體驗木雅藏戲、理塘鍋莊、康定“四月八”跑馬轉山會等康巴非遺項目神奇之處;在“蜀道三國非遺之旅”線路上,重點非遺項目數不勝數,包括金錢板、嘉陵江中游船工號子、廣漢保保節、麻柳刺繡、閬中春節習俗等別有風味。
此外,為增強地方旅游吸引力,四川還鼓勵各地挖掘民俗和傳統節慶文化內涵,推動傳統節日復興,實現了“自貢燈會”“彝族火把節”“羌年”等非遺項目在全球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提升,成為當地文旅融合的典范。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趙紅川認為,非遺與旅游的融合,不僅讓觀眾在旅游的同時感受四川燦爛的非遺文化,也讓非遺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和價值。據悉,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即將聯合旅行社等機構,策劃推出非遺技藝的體驗、研學、互動項目,豐富游客的文化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