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獨具的阿克蘇鄉村旅游業
2019-06-05
來源:農民日報
“新疆是個神奇的地方:一年可以產三季稻,兩季麥。”不久前,記者前往新疆阿克蘇地區采訪,一位同行的當地媒體記者如是說。
此言不謬。說得準確些,應該是兩季或兩季半稻。因為三季稻不是水稻是旱稻,目前還在試種中。
新疆的確是個神奇的地方。在阿克蘇幾天采訪,這里特色獨具的鄉村旅游業,令人印象深刻。
樂器+景區——加依村的獨特風景
在阿克蘇第十五屆“多浪·龜茲”文化旅游節開幕式舉辦地——電影小鎮,記者剛一走進去就被一旅游商品展銷攤位前維吾爾族姑娘的舞蹈吸引住,不由上前一看究竟。結果就遇到了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維吾爾族民間樂器手工制作大師艾依提·依明,并發現了他背后那個被譽為“新疆民間手工樂器制作第一村”的新和縣依其艾日克鎮加依村。
艾依提·依明今年67歲,家里三代人都是制作樂器的,他制作樂器已經有47個年頭。在掛著新和縣字樣的攤位上,除了一些當地土特產,都是他親手制作的維吾爾族民間樂器,包括彈布爾、都塔爾、熱瓦普和手鼓等。當被問到樂器售價時,他順手拿過一把制作精妙的彈布爾,說:“這要5000塊錢。”他說,他一年可以制作彈布爾、都塔爾這類大型樂器800多件,收入30多萬元。
其實,加依村制作樂器已有數百年歷史,200多戶的小村,有106戶從事維吾爾族民間樂器手工制作。
一旁幫助推介旅游產品的新和縣旅游辦主任句帆說:“村里有個叫阿布提·伊布提音的手工樂器制作人,挑頭辦起了樂器生產合作社,社員農忙時干農活,農閑時制作樂器,多的時候可以達到40多人。合作社把銷售店開到了烏魯木齊、喀什、甚至國外,年銷售收入100多萬元。”
除手工樂器制作,加依村還依托浙江麗水的援疆資金,精心打造了以“天籟加依”為主要品牌,占地5000平方米,由樂器制作廳、展示廳和旅游紀念品銷售廳組成的特色民俗旅游景區一期——龜茲文化樂器展示傳承中心,其中陳列了100多件新疆各民族在各個時代使用過的樂器。之后,又完成了景區二期——游客接待中心的建設。為使村莊更具魅力,該村把長約1.5公里主街道兩側的124戶民居院墻和房屋外墻,全部用混合著麥草的黃泥涂抹起來,凸顯出民居的古老和少數民族特色,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參觀游覽。去年,加依村接待游客5萬多人次,景區門票收入50多萬元。
句帆說:“為進一步提升旅游服務水平,新和縣政府正幫加依村招商引資,盡快啟動景區建設三期項目,滿足游客參觀、體驗非遺民族樂器手工制作過程,以及龜茲舞蹈欣賞、特色飲食和選購旅游紀念品等方面的要求。”
草原+花海——小村旅游業新樣貌
一大早,記者便乘車90多公里,從阿克蘇市區趕到溫宿縣天山托木爾平臺子景區。環顧四周,青山環抱,草原一碧如洗,幾十頂氈房散落其間,有的旅游接待戶在忙著生火、擇菜、宰羊,有的將馬匹牽到草原上,為即將到來的游客提供滿意服務作最后準備。
同行的柯柯牙鎮塔格拉克村第一書記劉翔說:“這里搞旅游服務的都是塔格拉克村村民,也是旅游合作社的社員。為開發村里的旅游業,阿克蘇多浪龜茲旅游公司投資8萬元,在村里成立“杏花園”旅游合作社。村民只要有氈房、馬匹和相應技術,就可以入社參與平臺子景區的經營活動。”
他說:“在平臺子景區從事旅游業的社員有38戶,有馬48匹,可為游客提供餐飲和騎馬等服務。為避免惡性競爭,旅游區各項服務價格實行統一管理,村干部負責監督。現在,一匹馬一天最高可收入1000多元,少的也有三四百元。”
平臺子景區為高山草原,海拔2500米,旅游季為每年5月~9月。去年,景區接待游客10萬人次。劉翔預計今年游客數將會超過去年。他說:“景區五一期間游客達到5000多人次,上周雖然天氣不太好,但游客仍然達到2000多人次。”
平臺子景區下面幾公里處,就是塔格拉克村。因為四面環山和海拔高,節氣上要比山外遲一個月。山外的花謝了,這里的花才剛剛開,尤其是漫山遍野的杏花,十分養眼。杏花園合作社的名字就來源于此。阿克蘇多浪龜茲旅游公司在幫助塔格拉克村進行旅游整體規劃時,便相中了這一獨特優勢,因勢利導社員打造村里的“花海”景觀,還專門請來新疆林科所所長,對當地適宜栽種的樹種和花草等進行評估。去年,合作社新栽杏樹450畝,加上原有的150畝成年杏樹,不久的將來,這里將會變成名副其實的杏花村。除杏樹外,今年村里又種植了大片的油菜,還計劃種植格桑花等花卉,一個“錯時”的“賞花經濟”已初具雛形。
自從開展鄉村旅游后,隨著往來游客增多、孩子外出讀書和電視機與互聯網的普及,村民的思想觀念明顯變化,越來越開明開放,對新思想、新觀念、新事物接受能力也不斷增強。不少村民都學會了移動支付,可以足不出戶就繳納各種費用,為在城里或外地上學的孩子匯款。
美食+文化——大馕城的滋味
庫車縣大馕遠近聞名,凡到庫車來的游客,大馕是必須品嘗的,而品嘗大馕的最佳去處,就是坐落在縣城西邊伊西哈拉鎮比加克村的大馕城。因為這里是大馕的故鄉。庫車大馕原名比加克馕,就是取自所在地的村名。在這里,你不僅可以品嘗到口味最地道的大馕,還能深入了解馕的歷史和文化。
因為來得太早,大馕城里還沒有什么游客。講解員告訴我們說:“最熱鬧的是晚上,很多游客都會這時候來大馕城,一邊烤羊肉串、喝啤酒,一邊品嘗大馕。”
現在的大馕城是2015年重新修建起來的,其中商業區包括:馕文化展覽館,民族特色餐飲,大馕生產車間和大馕展示銷售大廳等區域。從頭到尾走下來,馕歷史、馕文化和馕滋味,盡在口中心中。
馕一詞源于波斯語,最初維吾爾族人稱“艾買克”,如今的馕已經超過純粹飲食意義,成為維吾爾族的民俗符號,被看成吉祥、團結、富貴的象征。維吾爾族人出生兩個時辰吃開口飯,就是一丁點馕。婚喪嫁娶和一切禮儀往來,都要以馕作為最尊貴的禮品相互饋贈。馕文化已成為維吾爾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維吾爾族人常說:“可以三日無菜,不可一日無馕。”其在維吾爾族人生活中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從馕文化展覽館出來,記者便直奔大馕生產車間。里面的8個馕坑一字排開,使用的全都是環保馕坑——天然氣馕坑,其中一半以上馕坑已有打馕師傅在打馕。從接馕、烤馕到取馕,他們動作麻利、一氣呵成,時不時還耍些花樣,看得人眼花繚亂。據了解,打馕師傅一人一天可以打五六百個馕,月收入5000元左右,大馕城現在每天可產馕8000~10000個。
縣旅游局辦公室主任孫鳳振介紹說:“現在大馕城打馕的有35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占到21人。”他說:“目前,全縣各個鄉鎮的鄉村旅游項目,都在推廣這種精準扶貧模式。”
過去游客來大馕城買馕,都是大包小包地拎回去,別管回去的路有多遠。現在,不必再如此煩勞,可以手機支付,快遞到家。而且,馕的品種和價格越來越多樣化,從普通大馕到精品小馕,從七八元到二三十元都有。
現在,庫車大馕不僅被列入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舌尖上的中國美食”,還被國家旅游協會評為“金牌小吃”。大馕城除了生產、銷售大馕外,還是民族特色餐飲、非遺文化傳承的基地。
幾天采訪下來,記者發現阿克蘇地區的鄉村旅游業,盡管不同地方有不同特色,但在借助鄉村旅游實施精準扶貧這一點上——不論產業扶貧還是文化扶貧,卻都是一樣的。這或許是阿克蘇鄉村旅游業發展富于地域特色的又一個亮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