嶗山風景區發展全域旅游 告別“一日游”
2019-05-21
來源:光明日報
以前,嶗山風景區雖然很有名,但留不住人,游客基本上都是‘一日游’,爬爬山看看海就走,旅游模式單一。”“瑜上山間”民宿負責人趙越對記者說,發展全域旅游后,情況完全不一樣了,以他負責運營的民宿為例,這家開在嶗山腳下的高端民宿,26間客房,客人平均住宿時間達到了3天。
近兩年來,在“全域皆景區”的理念引導下,青島市嶗山區開始推動旅游業從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從觀光旅游向休閑度假轉變,構建了“景城鄉一體、山海空聯動”的發展格局。數字佐證了這一轉變:2018年,全區接待游客202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39億元,成為該區名副其實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創新服務,開通國內首個短號全域旅游熱線
“5月2日,嶗山游客服務中心接待游客近3萬人,調度停放的車輛超過7000臺。雖然客流量很大,但是并沒有發生任何擁堵和車輛剮蹭現象。”嶗山風景名勝管理區流清河管理處工作人員劉晶晶對記者說,每逢節假日,嶗山區都會啟動“1+1+4”假日旅游保障指揮系統,即通過1個全域總指揮部、1個景區外域指揮部、4個景區片區指揮部,對全區重點旅游區域的安全生產、道路保障、旅游秩序、護林防火等工作進行統一調度督查,旅游、公安、交警、交通、市場監管、街道等協同作戰。
與此同時,為了解決游客投訴處理難和慢等問題,嶗山區開通了國內首個短號全域旅游熱線96616,為游客提供24小時全域旅游咨詢、投訴、求助等服務。
“96616實現了一個號碼對外、一個平臺接入、一個電話轉辦、一個體系督辦。”青島市嶗山區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公共服務中心工程師于侯康介紹,一個體系督辦就是由治安大隊、交警、交通、市場監管、食藥、物價等部門建立旅游糾紛快速處置聯動機制,確保旅游糾紛投訴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處理。
不僅如此,嶗山區還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讓旅游越來越人性化。為了給哺乳期的女性游客提供便利,嶗山游客服務中心專門設置了“愛心媽媽屋”,配備了吸奶器、保溫冰箱、嬰兒床、沙發等設施。
打造智慧景區,實現旅游信息實時監控
“大屏幕顯示的是今天上午嶗山區各景區的實時動態,包括人流動態和每一輛大巴車的運行動態。數字顯示,目前嶗山風景區共售票1663張,除了省內游客,來自河北、上海和北京的游客排在前三位。”5月14日上午,在嶗山區全域旅游指揮中心的大屏幕前,于侯康向記者介紹了全域旅游智慧平臺的運行方式。
2018年,嶗山區投入4000萬元將數字經濟與旅游大數據相結合,打造了基于全域旅游的智慧管理平臺。“智慧管理平臺的覆蓋范圍在逐年擴大,目前已安裝了500多臺高清視頻監控,構建了全域可視化工作場景。”于侯康說,除此之外,他們還在嶗山風景區、大嶗櫻桃谷、石老人觀光園、極地海洋世界等3A(含)以上景區安裝了17臺客流統計監控設備,監控信號全部接入智慧管理平臺,用于監測主要游客聚集區的人流密度。結合應急管理體系與最大承載量等原則,通過景區應急廣播系統及時發布預警信息,提高旅游安全防控能力。
“在智慧景區建設方面,我們目前正在開展兩項工作,一是借助人臉識別技術,試行游客‘刷臉’無障快捷入園;另外一項就是開發‘一部手機游嶗山’項目,爭取在暑期來臨之際,實現游客拿著一部手機,就可以實現全區景點的無障礙導覽。”于侯康說,下一步,他們將借助VR產業,嘗試進行VR或AR深度感知的全真導覽服務。
全面融合,繁榮“城市會客廳”
“通過出臺《嶗山區全域旅游發展規劃》和《嶗山區旅游產業戰略規劃》,我們下大力氣培育多元文旅業態,完善產業鏈條,構建國內知名的高端新興旅游業態聚集區。”青島市嶗山區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主任王蘭波對記者說。
依山傍海的“東麥窯村”原來是嶗山腳下的一個小漁村,隨著生活條件改善,很多村民的石頭房舊居已經閑置,政府通過租賃閑置房屋,在原有建筑基礎上,邀請中央美院團隊通過專業設計,打造了“仙居嶗山”主題文化民宿,已經升級改造了49間舊居。目前,“瑜上山間”“微瀾山居”等近百家高端民宿已經成為嶗山全域旅游的特色名片。
民宿業只是嶗山區全域旅游產品供給體系的一個縮影。通過推進“上山下海”和“美麗嶗山”行動,嶗山區在空間融合、鄉旅融合、文旅融合、景城融合方面全面開花:開通了首批國家級通用航空旅游示范項目“飛閱嶗山”低空觀光,開通了總投資13.8億元的“海上看嶗山”旅游航線;近3年累計投入20億元,打造“北宅櫻桃節”“沙子口鲅魚節”“王哥莊茶文化節”等特色節會;扶持如是書店、嶗山書院等一批精品文旅融合業態的發展,培育了海爾世界家電博物館、青島中央創新區科普體驗館、VR展示體驗中心等新興科技旅游業態;建設了14處“口袋公園”和44處人文街景小品,打造了3處特色酒吧休閑街區,通過舉辦“石老人沙灘音樂節”等活動,搞活城市夜經濟,繁榮“城市會客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