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實現智慧旅游 讓樂旅途更具科技范兒
2019-03-17
來源:中國文化報
今年全國兩會,人工智能(AI)再次成為熱門話題之一。從2017年“加快人工智能等技術研發和轉化”到2018年“加強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發應用”再到今年“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連續3年人工智能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如果說,2016年阿爾法狗的亮相讓普通百姓真切地感受到了人工智能的力量,如今的人工智能則已經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例如,在使用智能手機的“語音助理”功能時,在購物網站與在線客服聊天時,在搭乘高鐵“刷臉”進站時……人們已在不經意間享受了人工智能的便捷服務。不僅如此,人工智能技術還正在被應用于文化和旅游服務中,開啟大眾全新文化和旅游體驗新模式,讓享文化、樂旅途更具科技范兒。
以2018年“國際博物館日”國家文物局與百度公司正式啟動“AI博物館計劃”為標志,人工智能技術在文博領域逐漸鋪展開來。全國“數字博物館地圖”第一期同時在百度百科上線,其中涵蓋1400多家博物館的精確興趣點信息,并且實現了人工智能技術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歷史博物館、蘇州博物館等博物館的初步應用。隨著該計劃的逐步實施,未來,觀眾可以通過“數字博物館地圖”進入博物館,透過街景式的展示,實現智慧搜索、拍照識別、語音交互導覽和游覽線路的智慧化設計等。
“人工智能將改變博物館展示導覽方式,為博物館個性化、知識化、互動化提供技術支撐。”在天津大學軟件學院副院長張加萬看來,新時期的博物館科技化同樣需要在內容創新上下功夫。他的團隊與敦煌研究院合作,在敦煌莫高窟選取11個洞窟、47個監測點,對壁畫和彩塑文物進行持續不斷監測。他們充分考慮敦煌文物易出現的典型病害、洞窟分布等因素,通過微變監測、圖像分析等人工智能技術,獲得科學的參考數據。
在旅游領域,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更為廣泛。在武當山、喀納斯、華山、云岡石窟等許多景區,游客不僅可以使用“AI刷臉”入園、“刷臉”支付,還可以打開小程序里的“AI拍一拍”自動獲取景點的名稱和詳細介紹。利用在線旅行服務平臺,游客既可以定制自己的專屬旅行線路、預定航空服務、使用24小時全天候在線問答,甚至還能讓AI機器人根據自己拍攝的美景即刻“賦詩”一首。
中國旅游研究院副院長唐曉云說:“旅游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行業的服務效率,滿足了用戶多樣化的需求,提升了用戶的旅游體驗。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獲取的海量數據,還可進行大數據分析,對用戶進行精準畫像,推動整個行業業務流程的重構,實現產品和業態的創新。”
在廣東廣州,今年元宵節期間舉行的為期7天的廣府廟會吸引了當地市民和游客超過500萬人次參與。據悉,這一數據便是通過AI人臉識別技術統計而來。
“在廟會活動中,我們還利用人工智能監測技術實時監測了人流密度的變化情況,從而做到及時有效的人流疏導,防止安全事故的發生。”廣州市非遺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黃艷說,利用所監測獲取的數據還可以分析出廟會里不同板塊、每項活動的受歡迎程度,有利于文化活動的組織者了解群眾需求,從而積累經驗把活動越辦越精彩。
“目前的人工智能采用的是以數據驅動為主的技術方法,因此人工智能在文化旅游領域的應用,首先會出現在有著較多用戶交互或者較多數據積淀的領域。”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數字藝術部主任張宜春說,未來人工智能或將可以成為文化藝術領域的專家系統,解決以前一些必須由專家來解決的問題。比如,在藝術品鑒定領域,很可能實現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藝術品的風格、技法、材質進行分析,從而鑒別真偽。在復雜控制領域,如演藝場所的聲、光、電、機械綜合控制方面,可以通過在演藝環境中大量布設傳感設備,智能感知演員動作、演出進程和觀眾情緒,根據演出實際狀態來智能控制各類演出設備,使得演出環境與演出內容更加適配,讓環境更能調動演員和觀眾的情緒,從而獲得更好的觀演互動體驗。
對于人工智能技術在文化和旅游領域的發展和應用,唐曉云認為未來可期,同時她提醒業界應該審慎思考和處理人工智能采集的個人數據的使用倫理問題。
據悉,在今年兩會中,全國人大常委會已將一些與人工智能密切相關的立法項目,如數字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和修改科學技術進步法等列入本屆人大五年立法規劃,同時把人工智能方面立法列入抓緊研究項目,圍繞相關法律問題進行深入的調查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