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也瘋狂:玩出新花樣的跨界博物館
2019-02-14
來源:品橙旅游
文旅產業的興起讓國家級博物館不再是單打獨斗的個體,繼“互聯網 ”、“旅游 ”之后,“博物館 ”成為各博物館除文創產業的另一突破口。2019年1月29日,紅旗x故宮推出合作項目,正式打響2019年故宮跨界合作第一槍。
故宮,讓博物館 成為時尚
正值新中國成立70周年,故宮和紅旗將合作開發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創產品,同時啟動紅旗品牌“旗跡中國”項目,打造專屬于紅旗品牌的IP形象和產品。2020年紫禁城建成600周年之際,紅旗品牌將特別推出一款紫禁城600周年紀念款專屬車型。
這顯然不是故宮第一次跨界合作推出新產品,早在2016年,故宮就已經走上了跨界之路。2016年7月,很多人的朋友圈被故宮里不務正業的妃子們刷了屏,用VR和皇帝互動、用表情包斗嘴、用電腦玩消消樂……這是出現在騰訊和故宮合作推出的H5《穿越故宮來看你》中的魔性場景,由此拉開了故宮與大企業合作的博物館 之路的序幕,這之后,故宮又與騰訊旗下多款產品進行合作,在十大領域推出了一系列活動。
似乎是抓住了民眾對神秘故宮的好奇心,故宮剛一“接地氣”就引來了不小的關注,在2016年故宮×騰訊Next Idea故宮表情大賽中,選手創作的QQ表情首月下載逾4000萬次;互動H5《穿越故宮來看你》上線3小時瀏覽量超過150萬,刷屏朋友圈。16年7月上線的騰訊與故宮首款合作游戲《天天愛消除》主題版本一經推出,游戲參與量近2000萬。“奇跡暖暖”打造的宮廷服飾皮膚總下載近4000萬;“故宮國寶唇彩“換妝互動游戲上線一周就有千萬人次參與。2018故宮×騰訊Next Idea音樂創新大賽,大賽首發曲《丹青千里》上線當日,視頻播放量超過3400萬;大賽主題#古畫會唱歌#的微博話題閱讀量破1.2億。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曾公開表示對與騰訊跨界合作的成果表示滿意,他說:“通過與騰訊合作,故宮借助新科技推動文化的傳播,文化的發展也帶動更多技術的革新。故宮所代表的傳統文化不斷產生新的創意,與更多新領域、新技術相融合,也會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延續,賦予傳統文化屬于這個時代的全新活力。”
似乎是嘗到了跨界合作的甜頭,在2016年后,故宮頻頻與跨界大佬攜手推出新產品,與中國農業銀行簽訂文創產品研發與推廣合作協議、授權民生信用卡中心使用故宮IP版權形象、聯合稻香村推出高顏值食品禮盒、與Google合作開辦快閃實驗室、攜手央視打造《國家寶藏》……可以說,是故宮讓人們知道了博物館原來還可以玩出這么多花樣,讓博物館 成為熱潮,引眾多博物館爭相學習。
成為典范的大英博物館
不只是故宮走下神壇,常年在外辦巡展的大英博物館同樣瞄上了中國市場,2018年7月1日,大英博物館在天貓開了首家旗艦店,售賣博物館文創衍生品。由此,大英博物館和故宮這兩個“網紅”終于杠上了。
除了出周邊、賣文創,大英博物館也走上了“博物館 ”的跨界之路。與美圖手機獨家限量發售“美圖手機大英博物館限量版”、和雀巢聯名推出周邊禮盒,大英博物館的每一步似乎都在走故宮的老路。
為玩出新花樣,2018年12月27日,蘭歐x大英博物館官方合作酒店正式在青島揭開面紗。大英博物館首家授權官方合作酒店——青島蘭歐酒店五四廣場店加入大英博物館元素后,酒店大堂一改單調空洞,成為了藝術展廳、文創零售、聯合辦公等區域;酒店設立的IP商品零售區專門售賣大英博物館文創衍生品;酒店墻壁會展出大英鎮館之寶《羅塞塔石碑》,經典藝術品《維多利亞女王的肖像》等1:1復刻品;酒店內還推出了希臘盛典、尼羅河的饋贈等6大主題房,此外還有精巧的房卡設計、融入埃及神秘雕像符號的玻璃杯、浴帽上“洗澡的梵高”、剃須刀上“劉易斯的棋子”、化妝室門上“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可以說,蘭歐將大英博物館的熱門IP發揮到了極致。
至于為何選擇大英博物館合作,蘭歐酒店品牌總監王艷解釋道:“我們選擇大英博物館有我們的考量,首先,大英博物館是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本身就具有超凡的品牌效應;其次,大英博物館有著涵蓋各個時期各個區域的800多萬件藝術品,這背后的IP價值是無法估量的,而且隨著大英博物館進入中國市場,它的神秘面紗也被揭開,人們對大英博物館當然有好奇,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將IP落地,讓更多人欣賞到大英博物館的藝術之美。”
博物館 互聯網的強強聯手
根據文化和旅游部數據,1996-2017年中國博物館規模逐年快速增長,1996年僅有1219個,到2017年,博物館數量達到4721個,占文物機構的47.5%。1996-2017年,年復合增長率達6.6%。另外,國家文物局公布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國經各地文物部門年檢注冊的博物館總數達到了4873家,比2015年度增加了181家,保持穩定增長的態勢。
如此數量的博物館的背后是龐大的未開發的IP群體,如何在短時間內讓IP成熟,故宮和大英兩大國家級博物館的動作讓中國大多數博物館看見了前進方向。
“博物館的跨界合作將成為主流。”王艷表示,“隨著時代進步,博物館通過跨界合作讓藝術品不再高不可攀,而我們的任務就是將它們帶到年輕人中間,讓這些沉寂萬年的寶物重新煥發生機,發揮更大的價值。另一方面,以蘭歐酒店為例,通過與大英博物館合作,以往普通的房間只能賣到一晚500元,但是在加入大英博物館的IP后,商業價值顯著提高,增加了客房溢價和酒店空間的坪效管理,這也是品牌方選擇和博物館合作的一大理由。這種雙方互利的合作,必然會在未來愈加受歡迎。”
由此,大量僅憑文創產業度日的博物館開始尋求跨界。除了將IP與商家進行有機結合,大多數博物館也開始踏上“博物館 互聯網”之路,互聯網讓古文化重新“活起來”已成為共識。
在互聯網世界,如何將博物館信息有效地傳播出去同時又能吸引觀眾成了重點,以故宮為首的博物館開始盯上了年輕人居多的網站。如《我在故宮修文物》實施了先臺后網再院線三重播放途徑的復合,取得了巨大成功,電影版的票房突破500萬,其中在B站的爆紅功不可沒。
此外,微信、微博等公眾平臺成了博物館接地氣的最好渠道,以上海為例,2017年上海市開設網站的博物館共68座,策劃數字展覽58個,開通微信、微博公眾號的109座,全年利用新媒體發布信息共8672條。
雖然“博物館 ”正值爆發期,但是另一方面,跨界面臨的就是未知。“任何跨界都帶有一定的探索成本。跨界的過程就是不斷試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所付出的代價也是很高的。”某業內人士曾經如此評價。
有人認為,對博物館IP來說創新固然重要,但是對于博物館這種文化和歷史的承載者來說,內容為王才是應該把握的法寶,無論使用何種技術和營銷方式,最終沉淀下的還是產品本身。在注重內容的同時,博物館又如何持續地在無數“博物館 ”中推陳出新,也是博物館從業者需要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