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心live影院|免费下载与使用-糖心logo官网-糖心vlog下载-糖心vlog是干嘛的

麻豆人妻随时随地观看-麻豆国产精品-麻豆入口

森林旅游之變:突圍與融合

2019-01-03

來源:中國旅游報

2018年11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宣布成立森林旅游工作領導小組,加強森林旅游工作的組織領導,大力推進森林旅游發展。隨后,林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再次成為熱門話題:中國林產工業協會森林旅游交通產業分會成立暨森林旅游與交通產業融合發展論壇、2018中國森林旅游論壇等相繼舉辦。

近年來,我國森林旅游一直保持快速增長態勢,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森林類風景名勝區、森林浴場等發展勢頭良好。然而,森林旅游也面臨粗放發展等一系列問題,重開發、輕保護的弊端凸顯。在全域旅游發展背景下,如何通過產品提升實現森林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如何平衡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這些都是值得探討并解決的問題。

旅游引領林業發展方式轉型

進入陜西省寧強縣漢水源森林公園,萬畝森林清幽、松海漭漭,瀑布、溪流等水體景觀姿態萬千,尤其是雪后的玉樹瓊枝令游客流連忘返。漢水源森林公園不僅是南水北調漢江之水的源頭,也是川陜交界處最佳的森林度假勝地之一,更是林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的典范之一。

1982年9月25日,我國第一個森林公園——湖南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成立,標志著我國森林旅游發展揭開序幕。“旅游勝地張家界能從一個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小林場,成為世界著名風景旅游區,實現了更多的價值,這其中離不開旅游與林業的相融相合。”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森林旅游中心主任馬朝洪說。

近年來,對于大多數國有林場來講,“靠山吃林”的發展路子正在改變,越來越多的林場正以時尚的方式——旅游,探尋新的發展模式。

位于黑龍江省南部的柴河重點國有林管理局衛星林場,以前靠伐木產業養活著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為保護森林資源,2014年,黑龍江省國有林區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業性采伐。面對停伐,林業工人經歷了一段“陣痛期”。在當地優惠政策扶持下,依靠豐富的森林資源,大部分林業工人選擇了“再創業”,經營農家樂、家庭旅館、搞特色養殖種植。

無獨有偶,廣西河池市國有林場瞄準社會需求和行業發展前景,大力發展森林特色新興產業,積極推進林業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國有林場通過森林資源培育,在為社會提供大量木材的同時,形成了許多極具旅游開發潛力的森林景觀資源,成為森林公園建設和森林旅游的主導力量。

“部分林場推出了康養等森林旅游線路,游客量持續增加。旅游旺季,林場周邊旅館的床位幾乎天天爆滿。”河池市委常委、副市長齊聯介紹。目前,河池市建立森林公園6處,國家濕地公園3處,國有林場已成為展現美麗河池形象的發力點、森林康養旅游的最佳點、森林生態文化的建設點。

中國林產工業協會秘書長石峰表示,隨著全國天然林全面禁伐,林區亟待轉型發展。森林旅游成為建設生態文明、助推精準脫貧、促進林業轉型發展的重要途徑,也將成為未來中國林業發展的新業態。

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原副院長張浩表示,近年來,林草產業相關的林下經濟和森林旅游等快速發展。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要求完善旅游交通服務,大力發展森林旅游交通對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充分發揮內需潛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國的森林旅游年游客量已經突破16億人次,約占國內旅游人數的30%。”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改革發展司副司長李玉印說,森林旅游已經成為林業現代化建設的一個大亮點,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民生福祉的大事業。

“多年的實踐證明,建設森林公園,發展森林旅游,是協調保護與發展、生態與產業的最佳途徑之一,更是弘揚與傳播生態文明理念的最佳途徑之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公園管理辦公室副主任郭青俊說。

森林旅游向多業態發展

2018年12月14日,中國林產工業協會森林旅游交通產業分會成立暨森林旅游與交通產業融合發展論壇在四川成都舉辦,森林旅游再次成為人們熱議話題。

與會專家紛紛表示,近40年里,森林旅游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森林的價值發生了變化:從“砍樹賣木材”轉變為“看樹賣景觀”、從“把林產品運出去”轉變為“把游客引進來”。

據悉,截至2017年底,全國森林公園總數達3505處,濕地公園1699處,國家沙漠公園91處,自然保護區2750處,森林公園的游步道總長度達8.77萬公里,接待床位105.68萬張。2017年全國森林旅游游客量達到13.9億人次,從業人員120萬人,綜合產值1.1萬億元,森林旅游呈現多元化發展。

馬朝洪說,隨著公眾出游選擇日益豐富,簡單的、以觀光為主的旅游產品已經無法滿足旅游者的需求,在產業升級的大形勢下,森林旅游正從觀光旅游為主向觀光旅游與森林體驗、森林康養、休閑度假、自然教育、山地運動、生態露營等多業態并重的方向轉變。

“面對這樣一個量級的龐大市場,交通領域的企業都將獲得廣闊的發展空間。如果能夠有效整合游覽小火車、森林越野車、直升機等新型運輸企業,共同參與森林景區的策劃,參與旅游道路的規劃設計,依據不同林區的地域特色和資源稟賦,量身打造符合廣大人民群眾需要的交通旅游路線及運輸方式,必將做大做強我國森林旅游產業,同時也給交通產業開拓出新的市場空間。”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孫小年說。

吉林森工森林康養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宋丹明認為,現在森林旅游市場越來越細化,游客追求的體驗愈加多元化。森林旅游的內涵已經不斷發展,已經慢慢向知識旅游、康養旅游、休閑旅游發展。

形成產業共融發展格局

記者了解到,在森林旅游蓬勃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我國各類森林旅游地已超過9000處,但大部分還是“養在深閨人未識”,不到5%的森林旅游地支撐了我國森林旅游的“半壁江山”。表面上,少數森林旅游地在節假日人滿為患,大部分森林旅游地依然是門可羅雀,實則反映出了森林資源的利用效率很低。此外,旅游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也一直存在。

正如郭青俊所言,在看到森林旅游發展前景樂觀的同時,也應看到可能對環境帶來的潛在危害,森林旅游仍面臨旅游資源的粗放開發和盲目利用、森林旅游區生態環境系統失調、森林旅游區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

“未來森林旅游的發展,要以保護森林資源為前提。”馬朝洪說。

特意從上海趕來參加森林旅游與交通產業融合發展論壇的中車城市交通有限公司總經理何德軍說,發展森林旅游,對森林的生態利用是關鍵,旅游設施要建立在不破壞森林原生態基礎之上,同時多元化投入森林旅游發展中,例如開發既不破壞環境又能方便游客的旅游觀光小火車。

“從根本上,要遵循可持續利用的原則。在發展中,要改變傳統單純追求經濟增長而導致環境污染的發展模式,要堅持在為旅游者提供體驗的同時,兼顧生態和社會效益。”石峰說。

李玉印建議,未來發展森林旅游,要與第三產業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發揮森林旅游拉動當地經濟發展的作用,特別是應該與扶貧結合起來,一定要將提高當地民眾的生活水平融入森林旅游中來。當地民眾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在保護森林的過程中也才更有動力。

業界專家表示,全域旅游發展背景下,森林旅游不再是單一景區的發展形式,而是依托森林生態資源,融入旅游、休閑、醫療、度假、文化、娛樂、運動、養生、養老等健康服務新理念,整合商業、教育、金融等,形成的一個多元組合,產業共融、業態相生的區域綜合發展結構。


其他文章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