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技術破壁文旅虛實界限
2025-06-20
來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科技賦能正成為推動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數據顯示,目前,全國5A級景區數字化改造完成率100%,4A級景區達到92.3%,VR、XR、AI等新技術正在為游客創造全新的文旅體驗。
全國文旅場館正掀起一場沉浸式體驗的技術革命。在5500平方米的五溪非遺園內,每天有超過3000名游客涌入,體驗數字技術激活的非遺魅力。
物理世界的數字孿生,燕尾龍舟體感項目以“鱷魚首、蟒蛇身、飛燕尾”的造型驚艷亮相,通過霍爾效應編碼器捕捉劃槳動作,結合電動仿真平臺同步虛擬場景,讓游客在旱地感受水上競渡的激情。這一全國首創的大型體感空間,已成為園區打卡率最高的項目。
云端漫游的山水勝境,中國天眼景區的元宇宙體驗中心配置180臺VR設備,運用頂尖渲染引擎重現平塘春日勝景。自2024年11月開放以來,已接待游客超萬人,研學團隊6個,實現“云游+實景”的雙軌并行。
消失遺產的數字重生,北京圓明園遺址公園推出《夢回圓明園》VR項目,運用大空間追蹤技術1:1復刻歷史建筑。游客戴上頭顯即可漫步于數字重建的“萬園之園”,與虛擬歷史人物互動。“時光巴士”則通過透明OLED車窗疊加XR復原影像,實現“車窗含史,移步換景”的穿越體驗。
數字技術正成為破解非遺傳承困境的核心力量。懷化擁有740余項非遺代表性項目,傳統展示方式面臨吸引力不足的挑戰。而如今,技術賦予它們全新生命力:
侗錦織造技藝,兩千年的“活化石”技藝被解構成可交互的數字敘事。游客通過觸控模擬織機操作,將復雜紋樣從靜態“圖案”變為動態“過程”,親手“織”出個性化錦緞。一位新西蘭僑領感嘆:“過去、現在及未來同時融在這個空間里。”
土陶制作與銀飾鍛制,在無泥狀態下,AR技術結合Leap Motion手勢識別設備,讓游客“隔空玩陶”,完成揉泥到燒制的全流程。苗族銀飾鍛制則通過串口通信技術,將吹燒、鏨刻等工藝轉化為可觸摸的動態交互,金屬檢測傳感器實時反饋操作精度。
民族舞蹈的體感革命,咚咚推、霸王鞭等傳統舞蹈借助Xbox Kinect體感設備,以每秒30幀的速度捕捉21個身體關節點。游客通過肢體動作控制虛擬角色,在亞毫米級精度識別中體驗身體敘事新范式。
這些創新使游客從“看客”轉變為“參與者”,在親身操作中理解工藝精髓,形成“體驗式傳播”的有效閉環。
文旅服務的提質增效,離不開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底層支撐。
郴州的城市大腦。“郴心游”平臺整合63個A級景區、1022家民宿數據,累計訪問量超2000萬次。系統實時分析客流量、生成承載量預警報告超600份,同步聯動交通部門調度運力。1845家商戶入駐平臺,交易訂單81770筆,成交金額達1268萬元。
青海的便捷體驗。“智游青海”平臺實現3秒極速預約景區,手繪地圖精準導航至最近衛生間。AI館員“圖圖”能根據語音請求推薦書籍并標注館藏位置。數字文博展區更以3D打印技術復原文物,高精度呈現珍珠冕旒龍鳳獅紋王冠的每個細節。
這些系統通過跨部門數據聯通,構建起“吃住行游購娛”一站式服務網絡,讓“一部手機暢游”成為現實。
2025年,文旅數據的資產化進程取得突破性進展。
敦煌的區塊鏈實踐:敦煌研究院聯合騰訊打造“數字敦煌可信數據空間”,將735個洞窟的4.5萬平米壁畫高清數據上鏈存證。研究機構通過聯邦學習技術調用數據訓練AI修復模型,壁畫修復周期縮短40%,數字藏品銷售額反哺文物保護基金超億元。
武當山的數字資產化:武當山運用空地融合三維建模技術建立全球最全的武當文化資源庫,經合規認定與價值評估形成數字資產。“入境武當VR大空間”作為全球首部虛實共生VR山岳史詩,即將在7月開放,通過輕資產運營模式推動文化出海。
故宮的版權交易創新:《千里江山圖》等IP數字版本信息上鏈存證,企業通過智能合約獲取使用權。2025年故宮數字版權交易額突破2.3億元,孵化的“故宮紋樣”服飾品牌年銷售額超5000萬元。
數據要素的安全流通,能激活文物“數字永生”與商業轉化的雙重價值。
重慶的賽博山城,2025年6月,11787架無人機在重慶夜空拼出《地下城與勇士》的“魔界人”形象,創吉尼斯世界紀錄。游戲內植入洪崖洞、朝天門實景,吸引數百萬玩家“云打卡”。線下聯動龍門浩、下浩里打造“雪人樂園”,單日人流量達10萬人次,帶動周邊商家營業額增長80%。
福建的XR童話,福建博物院推出“愛麗絲夢游仙境”XR展,觀眾躍入兔子洞參與瘋帽匠的茶會,DIY虛擬禮帽。泉州洛陽橋通過空間計算技術三維重建,游客在手機上穿越千年,AR效果使宋元古橋重現商旅熙攘的盛況。
這種“游戲化敘事”將城市地標轉化為互動場景,構建起青年群體與傳統文化的情感連接通道。
數字技術如同無形的織機,將文化基因編碼為可感、可觸、可傳播的體驗網絡。在郴州城市大腦的指揮中心,實時滾動的2000萬次訪問數據映射出文旅消費的活力;從敦煌壁畫修復周期的縮短到重慶無人機矩陣的璀璨夜空,技術不僅優化了服務效能,更重塑了文化表達的語言體系。當游客在五溪非遺園的體感龍舟上揮槳競渡,在圓明園時光巴士的窗前凝望數字重生的海晏堂,他們參與的已不僅是一場游覽,而是一次文化基因的當代轉譯——技術在此刻真正實現了費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理想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