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3.0時代的情感共振與家園共建
2025-06-12
來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文旅產業已跨入多元發展的3.0時代,從資源導向轉向情感導向成為大勢所趨。傳統景區觀光模式正被新興旅游形式替代,一場圍繞情感連結與價值共創的文旅升級席卷全國。“寵粉文旅”、“景粉文旅”、“解壓文旅”等新概念共同構成了“情緒文旅”浪潮的核心。
情緒價值躍居首位:市場調查揭示,30%的游客將“獲得積極的情緒價值”列為最重要旅游體驗,超越文化氛圍感受(23%)和特色美食體驗(21%)。甘肅天水麻辣燙的持續走紅,不僅因其風味,更源于當地居民自發組織的暖心服務,讓游客在“被寵愛”中收獲情感滿足。
從粉絲到共創者:故宮通過文創產品和沉浸式展覽,激發游客的文化認同。粉絲自發創作短視頻、參與展覽設計,從旁觀者轉變為故宮故事的探尋者與創造者。解壓旅游成年輕人剛需:2023年“解壓旅游”相關搜索量同比增長320%,“療愈經濟”正重塑文旅市場。浙江普陀山的“禪修2日營”客單價超2000元仍一票難求;云南普洱“茶山療愈之旅”預訂量同比增長400%;上海“深坑酒店”的“睡眠療愈房”入住率超90%。
自然中的哲學療愈:江西龍虎山景區打造的大型實景演出《尋夢龍虎山》,打破傳統舞臺限制。觀眾沿2公里路線“移步換景”,從陸地行至瀘溪河船,穿越古越民俗村、桃花洲等場景,在行走中感受“道生萬物”的哲學意境。這種沉浸式體驗超越景觀觀賞,成為“情緒解決方案”的提供者。
文化即生活場景:湖北宣恩縣將整座縣城轉化為活態文化場——土家吊腳樓元素融入街巷建筑,擺手舞在廣場常態化展演,居民河邊盥洗、市集交易的生活畫面成為游客可感知的原生文化切片。游客在街巷漫步、民宿居住、餐館用餐的過程,成為文化體驗的自然延伸。
傳統與現代的沉浸共生:新中式文旅將古典美學融入現代體驗。盤錦黑風關古鎮的漢服巡游、無錫惠山古鎮的非遺打鐵花等活動,讓游客身著傳統服飾參與民俗,沉浸式感受國風魅力。全國多地景區推出的“背詩文免門票”活動,讓瑯瑯書聲與歷史建筑共鳴——在南昌滕王閣背《滕王閣序》,在岳陽樓誦《岳陽樓記》,詩文中的字句化作眼前實景。三星堆博物館新開的互動體驗廳,則讓游客穿越古蜀國,親歷先民的生產生活。
旅行者,以前只是向往遠方山河美景;現在更想深度體驗當地風土人情,挖掘有趣故事。折射出游客角色從“看客”到“參與者”的轉變。突破景區圍墻的“大景區”模式興起,推動城市從“旅游目的地”轉向“主客共享的精神家園”。
宣恩模式:無邊界的生活劇場:宣恩縣通過“核心文化街區—生活融合社區—生態延展景區”圈層布局,串聯非遺工坊、茶園步道與山水景點。居民家中陽臺的竹編展示、院落的苞谷晾曬,絲滑轉化為游客體驗項目;旅游收益反哺社區基建,實現生活質量與旅游體驗的雙向提升。這種模式讓文化從“被觀賞的展品”變為“可參與的生活”。
大理實踐:文旅促交融:大理州以文旅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出“跟著徐霞客游大理”等主題線路。愛情旅游、藝術大理、團建旅游等六大新產品,將老君山、沙溪古鎮等資源串聯成網,讓游客在蒼山洱海間感悟多元文化共生。全州2417個公共文化場所成為中華文化教育主陣地,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進景區活動潤物無聲地增強文化自信。
天津啟示:用足家底,活化文脈:天津打造“海河之夜”文旅品牌,將津塔觀光廳變身“城市客廳”,集沉浸式觀光與藝術展陳于一體。在百年歷史的安里甘藝術中心,哥特式穹頂下奏響《梁祝》,座無虛席的劇場讓建筑重煥生機;鄉村民宿用傳統炊具還原農耕記憶,游客腳踩泥土聽老農講故事,離開時“后備箱經濟”帶走土特產。歷史與當下在此自然交融。
文旅深度融合仍面臨諸多挑戰:當前融合趨于表面,許多項目僅將文化作為符號簡單附加,缺乏內涵理解。鄉村旅游中不恰當植入外來文化,破壞鄉村印象;快餐式開發導致傳統文化弱化、同質化問題日益凸顯。
傳承與創新的平衡難題:部分景區為迎合市場,對民俗進行連鎖式開發,使文化根基被稀釋。需提高文化產品審美品位,避免毀壞式修復和低美感設計。文旅產品的文化濃度與美學表達,成為留住游客的關鍵。
科技賦能的雙刃劍效應:盡管VR、AR技術助力沉浸式體驗升級——用方言與民俗打造陳塘關鏖戰場景——但曲阜三孔景區的MR數字項目表明,技術需與在地文化深度咬合,避免淪為炫技噱頭。文化質感與科技手段的有機融合,考驗著從業者的智慧。
文旅3.0時代的本質,是讓文化從“被觀賞的展品”變為“可參與的生活”。當城市從“游客的目的地”轉型為“主客共享的精神家園”,文旅產業的升級已不僅是經濟命題,更成為構建情感共同體、重塑家園認同的文化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