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破圈 文旅蝶變
2025-06-05
來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科技破圈,讓地方文旅遍地開花。插上技術的翅膀,文旅項目才能跨越地域、穿越古今,在五湖四海開花結果,與更多游客雙向奔赴。壺源江的水面倒映出奇幻光影,一只翼展4.2米的機械鳳凰與一條13米長的金龍在夜空中盤旋,漢服舞者的燈籠在江面劃出流光。2025年5月1日,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大畈鄉上河村這個千年古村,在機器狗方陣的后空翻與機器人舞蹈中化身為“古風科技幻境”,單日游客量同比激增285%,達到3.85萬人次。
當VR眼鏡與千年文物相遇,歷史的厚重感化作指尖可觸的鮮活體驗。在西安大唐不夜城,游客戴上VR設備便能跟隨“活化”的兵馬俑馭馬疾馳,風從耳邊吹過,水滴掉落眼前。
青島奧帆中心海上劇場內,270度環繞影像與全景聲場將觀眾包裹于海洋之中,動感座椅模擬真實航海顛簸——中國首部大型沉浸式航海史詩音樂劇《尋夢滄海》每場可容納640人,成為青島海洋文化的動態名片。
從旁觀者到劇中人,技術顛覆了傳統游覽的邊界。山西介休張壁古堡推出的《沉睡的古堡》項目中,游客佩戴特制眼鏡化身探秘者,在動態變換的歷史場景中破解謎題,創造了國內同類體驗的時長紀錄。
而在浙江杭州M511光影匯的“深空未來”劇場,8K超高清3D投影與AI算法結合,讓觀眾置身蔡司光學構建的宇宙模型中,近距離觀賞“月之暗面”與“土星草帽”,體驗被觀眾稱為“宇宙露營”的奇幻之旅。
文化地標因科技創新煥發新生。青島深藍中心外立面上,全市面積最大的GT巨幕裸眼3D大屏躍動著“鷗遇青島”動畫,數百萬根毛發動力學技術打造的“巳巳如意”短片將觀眾情緒拉到“滿格”。
連云港花果山景區則誕生了全國首個雙核大腦數智人“齊天大圣”,這個由騰訊混元與國產DeepSeek大模型聯合驅動的AI形象,整合了景區全鏈路數據,從票務咨詢到文化講解,從應急響應到個性化路線規劃,重構了文旅服務模式。
科技賦能的背后,是文旅產業從“輸血”到“造血”的轉型。貴州“紅飄帶”長征文化數字藝術館內,上千塊LED屏再現血戰湘江的硝煙,每日演出場次增至9場,接待游客超6000人,其中散客占比達2/3,35歲以下青年占60%。
項目從立項之初就選擇了市場化運營路徑。通過門票銷售、文創產品、文旅線路聯動和紅培研學項目實現開源。館內已招引7家文創企業開展商業分成,館外則串聯省內34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
在遵義,《偉大轉折》劇目選址距遵義會議會址紀念館僅8分鐘步行路程,精準承接紀念館年均500萬人次的客流。今年1月以來演出超500場,接待觀眾近17萬,網絡曝光破億次。紀念館高峰期日均客流七八萬,若能引流5%10%就很可觀。
2024年,青島市規模以上文化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002億元,同比增長8.5%,高出全國2.5個百分點。其中更具指標意義的是,以數字文化為代表的文化新業態企業營收同比增長17.4%,高于全國7.6個百分點。
科技旅游正成為新增長點。5月20日,海南文昌瑤光火箭觀禮平臺投入運營首日,長征七號改運載火箭升空的火焰照亮800名游客的面龐。平臺還為周邊村民提供贈票,盤活村集體閑置資產,帶動前進村集體年增收近20萬元。
甘肅金昌的火星1號基地探索“角色扮演 任務驅動”模式,游客化身火星居民挑戰60余項職業任務。在火星星際探索體驗中心,模擬設備讓游客體驗火箭升空與手控交會對接;火星模擬生存體驗中心則展示水培植物在封閉生態系統中的生長。
合肥科學島依托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人造太陽”)等大科學裝置,培育270家科創科普游基地,串起110余條研學線路。合肥現代科技館開發的“科學家與你面對面”“科技館奇妙夜”等活動,讓科研資源轉化為研學資源。
如何平衡技術投入與產出效益?如何避免“重硬件輕內容”的同質化競爭?
山西文旅數字體驗館的實踐提供了啟示。該館以“華夏古文明、山西好風光”為主題,融合人工智能、混合現實、邊緣計算等技術再現五千年文明,累計接待超10萬人次。其成功關鍵在于通過數字化體驗重構文化敘事邏輯,讓游客“突破地域和時間限制,空中鳥瞰長城內外、動態領略太行之美、深度感受晉商風貌”。
在浙江M511光影匯,《永恒的巴黎圣母院》VR展通過高分辨率掃描技術精準再現建筑全貌。觀眾佩戴一體機頭顯生成等比例虛擬形象,登上69米高的鐘塔感受銅鐘齊鳴——技術在此不是炫技,而是搭建與歷史對話的橋梁。
從“紅飄帶”長征數字藝術館到遵義《偉大轉折》,貴州紅色文旅“雙子星”的協同布局,從文昌火箭觀禮平臺到金昌火星基地的航天旅游熱,科技不再裝點門面的花架子,而是讓文化從“看景”走向“入景”的橋梁。當延鈺菲們伸手想“抓”住火箭的火焰,當年輕人在“紅飄帶”血戰湘江的硝煙中屏息,文旅的邊界已在科技與人文的雙向奔赴中無限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