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灣景區打造非遺數字文旅新標桿
2025-05-30
來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夜幕降臨,連云港漁灣景區珍珠瀑布前,1600℃的鐵水被擊向夜空,瞬間化作漫天金色星雨。游客的驚嘆聲未落,一條噴火巨龍從鐵花雨中翻騰而出,赤膊舞龍者在鐵花飛濺的夜空下輾轉騰挪,再現“火浪翻涌、龍躍九天”的千年奇觀。
這是2025年4月26日啟幕的《夢幻漁灣》山水實景演出的震撼一幕。這場以“神魚化龍”傳說為內核的行進式演出,正在天然山水間書寫文旅融合的新篇章——截至今年5月,演出已吸引數萬游客親歷這場非遺與科技共舞的盛宴。
數字光影,千年非遺的新生之路
國家級非遺打鐵花技藝在漁灣景區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表達維度。這項始于北宋的古老技藝,曾只是單一的民俗表演,如今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煥發新生。2025版《夢幻漁灣》中,打鐵花已升級至2.0版本,與重慶銅梁火龍表演深度交融——表演者赤膊舞動噴火巨龍,在鐵花飛濺的夜空下騰挪跳躍,形成“火樹銀花龍在天”的奇觀。
景區創新性地將自然景觀轉化為數字藝術的載體。百米瀑布變身動態畫布:珍珠瀑布百米寬水幕上的《鳳起漁灣》激光秀,以“孔雀開屏”“牡丹盛放”等意象演繹盛世華章;崖壁成像技術活化傳說,通過3D mapping技術,《神魚化龍》光影秀讓神話生物從山體崖壁“游”入現實,與游客近在咫尺;移步換景的沉浸體驗,整個演出以“移步換景”理念串聯開場迎賓、宮調樂坊演藝等場景,每處觀演時長控制在2030分鐘,實現藝術性與舒適度的平衡
項目研發團隊歷時半年完成“漁灣風情”“魚躍龍門”等22組定制燈組、5處大型光影裝置的場景適配,確保科技手段與自然景觀和諧共生。
智慧賦能,景區體驗的科技革命
云臺山景區的智慧化建設為非遺展演提供了堅實支撐。連云港移動已完成包括花果山、漁灣在內關鍵旅游點位的5G網絡覆蓋。5G VR技術的應用使游客通過咪咕視頻APP即可遠程360度縱覽玉女峰風光,實現“未臨其境,如見其景”的云端體驗。
智慧服務延伸至游客體驗全鏈條。全天候文旅體系:白天登山觀瀑、體驗“熊孩子樂園”無動力設施;夜晚享受光影主題餐飲、沉浸式科普空間;智慧導覽系統,“移步換景”的演藝動線設計,通過智能引導優化游客流量分布;消費閉環構建,旅游專線直通高鐵站,主題民宿與文創商店形成“12小時 ”消費生態;2023年五一非遺打鐵花首演至今,景區已舉辦公益演出近百場,場均吸引約3000人次。智慧化改造使游客停留時間從人均23小時提升至56小時,有效激活了夜間經濟。
文化為魂,山海之間的非遺傳承
漁灣景區的文化密碼深植于地方文脈。《夢幻漁灣》以“神魚化龍”傳說為敘事內核,將地域文化基因轉化為可感可知的文旅體驗。景區非遺保護傳承已形成系統化架構——先后入選省級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培育項目、“水韻江蘇”省級非遺主題精品旅游線路。
非遺傳承創新模式豐富多元。非遺研學基地建設,花果山傳說非遺研學旅游基地,融合云霧茶制作技藝等省市級非遺項目;傳統節俗創新呈現,2025年端午假期推出漆扇制作、詩詞對答等民俗活動,夜間繼續非遺打鐵花表演;非遺品牌市場轉化,“柳美甜悶瓜”入選“連云港十大旅游紀念品”,蜂針堂開發30余種蜂療衍生品,年銷售額達5000萬元;非遺保護與旅游消費在此形成良性循環。2025年“五一”期間狀元娶親情景劇引發千人圍觀,游客身著馬面裙沉浸式體驗宋式風雅,折射出傳統文化對當代消費者的強大吸引力。
業態重構,文旅融合的經濟動能
非遺 科技的創新模式重構了漁灣景區的營收結構。據連云港文旅部門監測,打鐵花等非遺演藝直接拉動景區商品、餐飲、游樂等二次消費營收,使旅游業態從門票依賴型向休閑度假型轉變。
業態創新亮點紛呈。夜間演藝經濟:融合“銅梁火龍”與打鐵花的非遺表演成為景區“流量擔當”,覆蓋五一至國慶黃金消費周期;文旅場景跨界,宋風雅集、漢服體驗、國潮燈組構建沉浸式消費場景,游客換裝打卡助推二次消費;非遺美食活化,景區引入“老海邊煎餅”“朐海菜”等地方非遺美食,單姐涼粉等老字號成為文旅消費新熱點;2025年端午前夕,漁灣歡樂城漆扇制作區游人如織。游客將素扇浸入色漆,十幾秒即可完成個性化創作。這種低門檻、高體驗的非遺互動,正是景區擺脫門票依賴的生動實踐。
珍珠瀑布上空,最后一束鐵花化作心形輪廓緩緩消散。游客散去,但這場山水與人文的對話仍在繼續——1600℃的鐵花在數字技術的淬煉下,既照亮了漁灣的夜空,也點燃了傳統非遺的現代生命力。
從2023年“五一”首次亮相至今,非遺打鐵花已在這里綻放近百場,將游客停留時間延長一倍,把門票經濟轉化為綜合消費。當重慶銅梁火龍在鐵花雨中翻騰,當3D mapping技術讓神魚躍出崖壁,漁灣景區用科技為非遺插上了翅膀,證明古老技藝完全能在智慧景區的天空飛得更高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