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重構文化體驗 以智慧重塑景區未來
2025-05-28
來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迎來文旅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安岳石窟數字展示中心正式開放。這座總投資5億元、占地107畝、建筑面積3.4萬平方米的文旅綜合體,不僅是四川首座以石窟數字化展示為核心的文旅地標,更以“虛實互補、科技賦能”的理念,為千年石刻文化注入全新生命力,成為數字文旅與智慧景區的典范案例。
安岳石窟始于南北朝,盛于唐宋,現存230余處、10萬余尊摩崖造像,分布全縣46個鄉鎮,密度居全國之首。然而,石刻分布零散、風化侵蝕嚴重等問題長期制約其保護與展示。數字展示中心的建成,通過三維掃描、毫米級建模、全息投影等前沿技術,將分散的石窟資源整合為可觸摸、可交互的文化生命體。
展廳內,被譽為“東方維納斯”的紫竹觀音像通過3D打印技術1:1復刻,游客無需跋涉50公里外的毗盧洞即可近觀其衣袂飄動的細節。Mapping投影與互動長卷技術將華嚴洞三圣像、臥佛院釋迦涅槃像等經典造像動態重現,游客可透過手勢感應觸發佛像“自述”前世今生,或通過腦機設備將腦海中的佛像具象化呈現。
3D8K球幕影院與Boxfilm四維沉浸影院是展館的壓軸之作。球幕影院以直徑21米的穹頂包裹觀眾,8K超清畫面與環繞音效再現安岳石窟千年演變史;Boxfilm影院則以四塊巨幕構建全包裹空間,360°畫面配合體感震動,令觀眾仿若穿越至唐宋工匠鑿刻石壁的現場。
數字展示中心以“科技 文化”為核心,突破傳統文旅的靜態展示模式,構建了“可感知、可參與、可留存”的智慧體驗體系。
在“時光回溯”體感區,游客結出手印即可觸發佛像光影變化,同步獲取歷史背景與藝術價值解讀;觸覺反饋裝置則模擬古代匠人鑿刻過程,當游客手持工具輕觸投影石塊,崖壁內的造像會隨力度逐漸顯現。此外,“數字古人”項目通過AI技術將游客形象融入動態版《安岳縣貌圖》,生成古風打卡照,實現古今身份的趣味轉換。
展館深度融合商業與文旅功能,配套石窟文化主題街區、安岳錦江賓館、檸檬宴餐廳等設施,形成“吃住行游購娛”閉環。游客中心依托大數據分析,為游客定制個性化游覽路線,串聯圓覺洞、毗盧洞等實體景區,破解石刻分布分散的千年困局。
安岳石窟長期面臨風化、滲水等自然侵蝕,傳統保護手段難以應對復雜環境。數字展示中心通過三大路徑革新文物保護模式:
利用三維掃描與激光測繪技術,對10萬余尊造像進行毫米級建模,建立全球首個安岳石窟數字資源庫。這些數據不僅為修復提供精準依據,還可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向公眾展示石刻原貌,減少實地游覽對文物的物理損耗。
物聯網傳感器實時監測石窟溫濕度、裂隙變化等數據,AI算法預測風化趨勢并生成保護方案。例如,圓覺洞景區通過動態監測系統,將病害發現周期從數月縮短至數天,修復效率提升60%。
中德聯合開展的安岳石窟保護項目雖已結束,但其嚴謹的修復工藝與數字化管理經驗被安岳石窟研究院繼承。2021年成立的該研究院,整合國內外專家團隊,推動保護技術從“經驗驅動”轉向“數據驅動”。
安岳地處成渝直線走廊腹地,數字展示中心以“石窟 ”理念串聯周邊資源,激活縣域經濟新動能,聯合重慶大足石刻,推出跨省文旅線路,共享游客資源與數字技術。2024年,安岳A級景區游客量達400萬人次,同比增長40%,區域內星級酒店與特色餐廳入住率提升35%。
安岳石窟數字展示中心的誕生,標志著文物保護從“被動搶救”轉向“主動創新”,文旅體驗從“觀瞻歷史”升級為“對話文明”。它不僅是科技與文化的共振,更是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縮影。當游客在球幕影院仰望千年佛光,在觸覺裝置中感受匠人脈搏,安岳正以數字之力,書寫著文化遺產永續傳承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