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蝦“鉗”動的全域旅游
2025-05-15
來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在江蘇淮安的洪澤湖畔,一座名為盱眙的小城,憑借一只小龍蝦,書寫了從農業品牌到文旅經濟融合的傳奇。截至2025年,盱眙小龍蝦產業鏈總產值已突破300億元,養殖面積達97.5萬畝,年產量超12.5萬噸,品牌價值連續9年位居全國地理標志產品水產類榜首。這只小龍蝦不僅成為盱眙的“城市名片”,更以“一產帶三產”的模式,推動全域旅游蓬勃發展,為縣域經濟注入強勁動能。
好水養好蝦",盱眙小龍蝦的鮮美,源于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盱眙地處淮河下游、洪澤湖南岸,水域面積占縣域總面積的三分之一,水質清澈、水草豐茂,為小龍蝦提供了天然的生長樂園。這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夏季平均氣溫25℃左右,既滿足了小龍蝦快速生長的需求,又避免了高溫導致的病害風險。
盱眙小龍蝦的崛起,始于一場“生態革命”。20世紀90年代,當地創新“稻蝦共生”模式,通過“一稻三蝦”輪作,實現畝均收益較傳統種植提高5—8倍。這一模式不僅減少農藥使用,還培育出“三白兩多”的優質龍蝦,成為市場寵兒。
在科技賦能下,盱眙構建了從種苗到加工的完整產業鏈。2023年,“盱眙紅1號”新品種通過審定,生長速度提高18.6%,畝產提升18.8%,成為產業升級的“芯片”。全縣培育11家規模加工企業,年加工能力超4萬噸,開發出即食冷吃蝦、芝士焗龍蝦等創新產品,出口20余國,年出口額超3000萬元。
盱眙龍蝦香米、龍蝦調料等衍生產品年產值超10億元,形成“北有五常米,南有盱眙蝦稻米”的新格局。
盱眙是探路“龍蝦IP化”的先行者。從上世紀90年代“十三香龍蝦”的爆火,到2000年7月,國內第一個以小龍蝦為主題的美食節開幕,再到盱眙龍蝦節走向世界、盱眙龍蝦被評為中國名菜,盱眙和龍蝦形成了強綁定,將這一“外來物種”變成了爆款美食,又將這一美食深度IP化。
萬人龍蝦宴、龍蝦烹飪大賽、龍蝦主題晚會等活動,將美食與民俗結合。例如,2024年龍蝦宴吸引數萬人同場品蝦,煙火氣與音樂交織成“紅色狂歡”。 龍蝦主題街區“尅街”集文化創意、夜經濟于一體,成為網紅打卡地,日均客流量超萬人次。
為將龍蝦的流量引入景區,持龍蝦節門票可免費游覽明祖陵、鐵山寺等4A級景區,帶動景區客流量同比增長15%。第一山景區以龍蝦裝飾煥新,鐵山寺則以自然靜謐吸引游客“鬧中取靜”。
盱眙國際龍蝦節已連續舉辦24屆,成為國內文旅融合的標桿案例。2024年龍蝦節期間,盱眙接待外地游客3.1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2.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2.3%和9.78%。
盱眙以小龍蝦為核心,串聯農業、文化、生態資源,形成“吃住行游購娛”一體化產業鏈。蝦稻共生基地開放觀光體驗,游客可參與捕撈、烹飪,帶動周邊農家樂收入增長30%。叮咚買菜龍蝦超級工廠打造“從蝦田到餐桌24小時”透明生產線,年接待訪客超5萬人。還創新跨界聯動,紅茶小龍蝦、龍蝦香米等創新產品,將茶產業與龍蝦經濟結合,年銷售額超5000萬元。
小龍蝦產業直接帶動盱眙21萬人就業,占全縣人口近三分之一。其經濟效益輻射多個領域。蝦稻共生模式戶均年收入增加2500元/畝,全縣4000余戶種養大戶受益。紅胖胖、於氏龍蝦等企業年營收超億元,全國直營加盟店超2000家,覆蓋20余省市。
盱眙模式的成功,離不開生態與經濟的平衡。綠色養殖:標準化池塘改造和尾水處理技術,減少水體污染,實現“養蝦不毀田”。十三香烹制技藝列入非遺,龍蝦IP融入城市雕塑、文創產品,強化品牌認同。
盱眙小龍蝦的逆襲,是“特色資源+科技創新+文旅賦能”的典范。從田間到舌尖,從池塘到世界,這只小龍蝦不僅滿足了味蕾,更激活了一座城的生命力。盱眙,正以龍蝦為筆,續寫著鄉村振興與全域旅游的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