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文旅”重塑旅游新生態
2025-05-12
來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2025年,人工智能(AI)技術已深度滲透文旅產業,從行程規劃到景區服務,從文化體驗到安全保障,AI正以顛覆性力量推動旅游業進入“場景深挖期”。這場變革的核心,在于通過技術手段精準滿足游客個性化需求,同時提升行業運營效率。
AI技術的應用已貫穿游客出行的全流程,解決了傳統旅游中信息篩選低效、行程規劃復雜、服務響應滯后等痛點。
告別“選擇困難癥”。2025年,AI行程定制工具已成為主流。通過DeepSeek生成云南旅行計劃,僅需輸入時間、預算、興趣偏好,AI即可在幾分鐘內整合景點、交通、住宿等信息,生成個性化行程,并自動預訂高性價比的機票和酒店。類似工具還包括途牛旅游網的“AI助手小牛”與飛豬的“問一問”,前者能在10秒內完成機票比價與推薦,后者支持多模態交互(文字、語音甚至方言),生成圖文并茂的旅行方案。
社交平臺上,“用AI做攻略”已成為熱門話題。各類APP相關筆記達數十萬篇,用戶分享AI生成的“小眾路線”“錯峰攻略”等,進一步驗證了市場對智能化決策工具的依賴。
在景區內,AI技術進一步延伸為“貼身導游”與“智能管家”。虛擬導游,西安大唐不夜城的AI虛擬人“唐小寶”可實時回答游客問題,提供路線建議;敦煌莫高窟的“尋境敦煌”數字展廳通過VR技術,讓游客沉浸式探索特窟壁畫細節。多語言支持,貴州推出的“AI游貴州”智能體可為外國游客提供即時翻譯服務,消除語言障礙。應急響應,漳州古城部署的AI無障礙預警系統可實時監測游客跌倒情況,自動定位并通知志愿者救援,保障老年與殘障游客安全。
AI與AR/VR的結合,讓文化體驗突破物理限制。陜西省圖書館高新分館的AI繪畫系統,可將游客的涂鴉實時轉化為莫奈風格畫作;無錫拈花灣的無人機煙花秀,通過AI算法還原虛擬場景中的“天空之環”,實現虛實交融的震撼效果;西江千戶苗寨的“AI游西江”平臺,利用數字技術展示苗族文化,游客可通過互動裝置參與傳統工藝制作,增強文化認同感。
AI的核心優勢在于通過數據分析與算法優化,實現服務的精準匹配。
旅游平臺通過分析用戶歷史行為、社交偏好及實時定位,動態調整推薦內容。南京“慧行牛首”小程序可根據游客位置推薦最優路線,并顯示停車場空位、衛生間位置等實用信息;
馬蜂窩的“AI游貴州”通過大數據生成游客畫像,為管理部門提供客流預測與資源調配建議,同時為游客定制專屬行程。
AI技術助力旅游業深耕細分需求:老年游客,泰山景區的外骨骼機器人已累計服務超3000人次,其中62%為老年游客,設備通過壓力傳感器自動調節助力強度,節省30%50%體力;文化愛好者,南京云錦研究所的AI紋樣生成系統,允許游客設計專屬云錦圖案并現場織造,將非遺技藝轉化為個性化體驗;國際游客,多語言智能導游與翻譯服務在貴州、黃山等景區普及,顯著提升外國游客的便利性
AI可根據實時情況調整計劃。貴州黃果樹瀑布景區通過分析歷史客流與天氣數據,預測高峰時段并提前調度擺渡車,減少游客排隊時間。類似地,安徽黃山、江西廬山等景區接入DeepSeek大模型后,優化了伴游服務與場景交互效率。
AI不僅服務于游客,也驅動文旅企業革新運營模式。
資源調配,AI幫助景區實現人流監控、設施維護等工作的自動化。例如,北京古北水鎮的智能機器狗可執行安全巡邏任務,同時與游客互動表演;營銷精準化,通過游客畫像分析,景區可定向推送活動信息。南京“AI南京”平臺整合全市800個文旅場景資源,根據用戶興趣推薦展覽、夜游等項目。
AI技術為傳統文化注入新活力。無錫惠山泥人館的“AI師徒系統”通過動作捕捉還原非遺技藝,游客可在虛擬工坊學習“捏塑十八法”;雷山縣通過“AI游西江”平臺展示苗族文化,推動非遺技藝的數字化保存與傳播。
2025年的“AI+文旅”實踐表明,技術革新的終極目標并非替代人性化服務,而是通過高效工具釋放游客的探索樂趣與文化共鳴。無論是外骨骼機器人助力登山,還是虛擬導游講述千年歷史,AI的本質始終是“助手”而非“主角”。只有當技術真正融入文化血脈,讓游客在數字交互中觸摸真實的人文溫度,“詩和遠方”方能煥發持久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