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2022-06-28
來源:日照新聞網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中,日照市369名市縣駐村第一書記扎根基層,主動作為,為鄉村謀發展,為群眾解難題,努力開創日照農村發展改革的新天地,譜寫日照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許書記,大熱天還忙著呢?”6月8日,東港區陳疃鎮許家洼村,駐村第一書記許京平正在與設計人員討論文化墻建設問題,路過的村民熱情地與他打著招呼。
駐村半年來,許京平的雙腳幾乎踏遍村里每一寸土地,他心里眼里都是百姓,讓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就是他的全部訴求。
“掛職駐村沒有私心,只有力所能及為村里辦事。”在許京平辦公桌下的箱子里,有兩雙已經穿破的布鞋,他說,這些都是“監督”他干活的工具,“鞋要是都磨不破,活肯定干不好!”
縱然深知接下來要走的路還有很長,但許京平的目標清晰明確:希望兩年駐村工作能夠交出一份令鄉親滿意的答卷,讓鄉村振興更加有力,讓基層治理成果成效明顯,讓黨在農村的執政根基更加牢固。
為了讓“采摘休閑體驗,文化旅游感悟”鄉村旅游產業真正落地生根,許京平找來許多專業人士,與大伙一起給村子定旅游標志性建筑、文化墻建設、紅色文化建設、綠化美化環境、獼猴桃長廊等,雖然這些工作都還處于雛形狀態,但許京平信心滿滿。
結合村情村貌,許京平以“三風”建設為核心創新鄉村治理體系:以黨風、村風、家風三風建設為抓手,陸續開展了諸多提升黨支部戰斗力的活動。開展黨員就是旗幟學習教育活動,評選孝德好人,建設許家洼族譜文化墻,美化優化人居環境,通過警信聯等措施加強“三風”建設,探索出符合農村特點的鄉村治理體系。
隨著駐村時間的增長,許京平越來越覺得自己是許家洼村的一分子,對鄉村美好生活的期盼之情也越來越濃烈。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每周一次的村‘兩委’會議上,我從只聽不說到帶頭學習文件、以調研成果分享思路,與村‘兩委’干部有了越來越多的共識。”許京平表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村里黨員的精神風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大家的精氣神足了,干事創業的氛圍也越來越好。
“從他來村里做的這些事,我們村人都看出來了,許書記是真心為大家好!”雖然只有半年,但許京平已經走進許家洼村老百姓的心里,大家對他的認可便是他最引以為傲的動力。
“我做的這些工作不玩虛的,不搞形式,每一件都是事關村里長遠發展的大事。希望在我的努力下,許家洼村的各方面都有新的提升。”許京平的初心炙熱且純粹。
對于駐村第一書記來說,實現鄉村振興是黨組織賦予的最大政治任務。但具體應該從哪里著手?怎樣才能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許京平腦海中,始終在搜尋那個“金鑰匙”的鑄造方法。
任職以來,許京平積極爭取領導支持和資金保障,通過所在單位市委黨校聯系主要領導親自協調、主動到部門爭引等措施,爭取130萬元資金用于環境整治、文化建設、養老服務中心等。同時,他還不忘利用過年時間走訪慰問、送溫暖活動,向村中老黨員和困難群眾發放5噸煤炭,為全村安裝煤氣中毒報警器。利用市委黨校宿舍樓改造提供的物資支持和資金支持,讓村中會議室煥然一新。
樁樁件件,看似瑣事卻恰恰印證著許京平始終把群眾冷暖放心間的心。不僅如此,只要有閑暇時間,他就會主動接訪有訴求的群眾,面對群眾訴求不回避、不推諉,積極幫助解決,對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做好解釋說明工作,通過接訪、走訪工作,逐漸找到了做好群眾工作的一些思路,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駐村第一書記是黨與人民群眾之間的紐帶,打掉‘機關氣’,沉下心來,從辦實事入手,把工作做到群眾心里,讓群眾看到希望,得到實惠,才能得到群眾的信任和支持。”許京平感悟良多。
“有些項目資金有,但推進緩慢,與我們不熟悉基層運作程序有關,下一步要重點解決這些問題,保證項目順利推進。”
“村子紅色文化資源豐富,但由于資金有限,只能擺放在五間屋里,大量物件沒法展出,場地太小,這塊工作需要我們進一步爭取領導支持。”
“今年天氣太旱,綠化資金招標都到位,但目前還不敢馬上開工,還得等天氣。”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這字字句句,都是許京平工作筆記中記錄的“待辦事項”,他心中裝著百姓,用實際行動詮釋出一曲愛民贊歌。